據環球網報道,越南外交部向中國遞交外交照會,反對中方在南海實施的伏季休漁令。這一舉動被外界解讀為越南試圖效仿菲律賓在南海“圈地”的試探性動作,引發國際關注。
越南近期向聯合國提交新的大陸架劃界案,要求將專屬經濟區向東延伸350海里,覆蓋包括中國黃巖島在內的爭議海域。這一行為與菲律賓2016年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路徑高度相似。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早在2024年便對南海島礁防線進行系統性加固,包括在黃巖島河口設置物理屏障,并明確宣示對南沙群島的主權。外交部發言人多次強調,任何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為都將面臨“必要措施”,且解放軍對南海局勢的掌控“盡在掌握”。
南海資料圖
數據顯示,自2019年美國對華為實施出口管制以來,中國逐步收緊對兩用物項(兼具民用與軍事用途的技術和物資)的出口管理。截至2024年,受控物項已達700余項,涵蓋半導體材料、稀土資源及關鍵化學品。例如,金屬鎵作為半導體核心原料,全球90%儲量由中國掌控,其出口管制已從“寬松”轉向“零容忍”。2024年12月,國家安全機關查獲一起境外人員試圖攜帶微量鎵樣品出境的案件,盡管未造成實質危害,但中方仍依法對涉事人員采取強制措施。
資源爭奪成為南海博弈的隱形戰場。2023年8月,中國將鎵列入出口管制清單后,境外勢力試圖通過非正規渠道獲取這一戰略資源。2024年的走私案件中,涉事企業通過“螞蟻搬家”方式運輸樣品,暴露出外部勢力“不擇手段”的企圖。類似邏輯也體現在貿易領域。2025年4月,中美關稅戰升級,中國將美國輸華商品關稅提高至125%,并首次對稀土出口實施定向限制,直擊美國高科技產業供應鏈的“七寸”。
稀土資料圖
中方的反制不僅限于經濟層面。在司法領域,2025年4月實施的《反外國制裁法》細則明確,任何執行外國對華歧視性措施的組織或個人,將面臨財產凍結、交易限制乃至訴訟追責。例如,美國光子公司等12家實體因配合對華技術封鎖,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單,其在中國市場的業務全面停擺。
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始終基于國際法與歷史事實。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領海的聲明》及1992年《領海及毗連區法》均明確南海諸島主權歸屬。2016年菲律賓仲裁案被中方定性為“政治鬧劇”,而越南此次劃界案同樣缺乏法理基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沿海國大陸架延伸需以自然地質構造為前提,而非單方面主張。
南海資料圖
軍事層面,解放軍南部戰區常態化部署紅旗-9防空系統與殲-10CE戰斗機,形成??找惑w化防御網。2025年5月,巴基斯坦在印巴沖突中使用紅旗-9擊落印度陣風戰機的實戰案例,進一步驗證了中國裝備的技術優勢。
中方的態度始終清晰:南海是和平之海,但絕非“法外之地”。無論是越南的劃界試探,還是菲律賓的仲裁余波,任何挑戰中國主權的行為都將遭遇“硬碰硬”的回應。從資源管制到法律反制,從軍事部署到外交博弈,中國正以多維度手段筑牢底線。若有人仍心存僥幸,不妨回顧2024年鎵走私案中那句警告——“以身試法者,不會慣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