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建設即將步入“十五五”關鍵時期。多位專家學者24日表示,當前,中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還不穩固,經濟結構綠色化、低碳化轉型依然任重道遠,應著眼于美麗中國建設長期進程謀劃“十五五”規劃定位和措施。
以“建言‘十五五’,同筑美麗中國”為主題的美麗中國百人論壇2025年會(下稱“百人論壇”)今天在山東青島舉辦。論壇主席、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致辭中表示,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面臨著時空壓縮、壓力疊加等多重挑戰,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夠牢固,生態環境風險挑戰依然嚴峻復雜。
黃潤秋表示,“十五五”時期,是美麗中國建設承上啟下,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關鍵時期。要強化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工作導向,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突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協同,推進長江、黃河流域高水平保護。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的優化調整,以更高的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作主旨報告時表示,“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到2030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關鍵時期。他說,“要實現預定的發展目標,就要保持必要的增長速度。”
劉世錦同時表示,中國需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擁抱和引領世界潮流的綠色低碳轉型之路。從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看,“十五五”也是綠色轉型、美麗中國建設由理念到實踐,全面深化推進的關鍵時期。
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介紹,2024年,我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的比重為18%左右,但粗鋼、水泥產量和煤炭消費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53、47%和51%,資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主要耗能工業產品能源單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15%至30%。
5月24日,美麗中國百人論壇2025年會現場。攝影/章軻
賀克斌介紹,2024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59.6%億噸標煤,同比增長4.3%。新興產業用電量增長強勁,充換電服務、新能源整車制造、互聯網數據服務、光伏設備制造同比分別增長50.9%、34.3%、30.9%、21.4%,新能源發電尚難滿足新增用電需求,仍需煤電兜底保障。此外,大宗貨物中長距離運輸仍以柴油貨車為主,2023年重型貨車(12噸以上)保有量達881.9萬臺,其中新能源貨車保有量僅6.4萬臺。
“近年來,我國生態系統持續恢復,但任務依然艱巨。”賀克斌介紹,目前,我國中度以上脆弱區占比55%,約40%的自然生態系統質量等級偏低。人為水土流失壓力依然突出,“三北”地區退化區域治理任務越來越艱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重。新污染物治理邁出重要步伐,但基礎仍較薄弱。
“現有環境科技能力難以支撐系統治理科技需求。”賀克斌說。百人論壇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席北斗表示,推進“雙碳”目標亟待科技賦能。“環境科技領域‘兩頭翹、中間低’的特點長期存在。”席北斗說,目前,科研端缺少應用場景與數據,應用型科研薄弱,生態環境領域科研成果轉化效率普遍低下。
席北斗列舉了一組數據,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系統人才資源總量為22.5萬人,博士學歷僅占1.45%。按平均增長速度預測到2035年,生態環境系統博士生缺口每年達6000人以上。另外,我國31家省級環科院,改制為企業的有4家,公益Ⅰ類8家,公益Ⅱ類19家,總人數約5000人,科研和創新能力遠不能滿足當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的需求。“眼下,亟需打造環境科技專業人才和環保鐵軍。”他說。
百人論壇上,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美麗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萬軍等專家建議,“十五五”時期,應以美麗中國先行區為引領,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以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為抓手,強化源頭預防和協同轉型,加大綠色技術和產業培育力度,謀劃減污降碳、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新污染物等重大項目,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美麗中國百人論壇”是在生態環境部指導下,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等單位共同發起的跨部門、跨學科高端學術平臺。每屆年會聚焦美麗中國建設有關主題展開深入交流和研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