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隨著韓國總統選舉進入倒計時階段,一場原本被視為“穩操勝券”的選戰,正以超出外界預期的劇烈震蕩轉向高度膠著。據“蓋洛普韓國”5月23日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的支持率驟降6個百分點,而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則迎來反彈,上升7個百分點。兩人支持率差距由22個百分點劇烈收縮至9個百分點,形勢一夜之間陷入焦灼。
李在明“優勢坍塌”,并非空穴來風。作為曾在2022年大選中惜敗的候選人,李此次“卷土重來”本被視為在野派的翻盤關鍵人物,其競選初期高舉“改革經濟、清算財閥、推進反腐”的旗幟,一度贏得大量中下層選民支持。然而,隨著選戰深入,其個人爭議、黨內矛盾、選民疲勞效應等多重因素開始疊加發酵,李的“安全墊”正在迅速瓦解。
首先是“李在明疲勞癥”的集體爆發。作為韓國政壇老將,李在明在政治舞臺上活躍已久,身上既有“能干市長”的基層履歷,也背負著“丑聞纏身”的爭議標簽。面對疲軟的民眾信任度,其競選策略難以持續煥發新意,尤其在年輕選民中日益顯得“陳舊、守舊、無趣”。與此同時,其黨內持續“清算派”與“務實派”之間的路線拉鋸,也令選民對其領導能力產生質疑。
其次,金文洙雖出戰較晚,但起勢極快。國民力量黨本輪初期操作混亂,一度傳出“換人”風波,原定人選退出,金文洙臨時“接棒”,使其早期支持率低迷。然而,“低開高走”反而意外轉化為優勢。與李在明“老面孔”形象不同,金文洙主打“務實派”“穩健路線”,以“經濟穩定”“日韓關系重構”為核心訴求,尤其在保守派選區與中產階層中反響積極。
更為關鍵的是,金文洙的“轉折點”顯然已到來。隨著前總統尹錫悅宣布退出國民力量黨,為金騰出“領導空間”,政黨整合與資源重組明顯加速。近日的首次電視辯論,金在辯風中擺脫早期“弱勢應對”的被動局面,呈現“有理有節”的表現,令不少搖擺選民“重新評估”。辯論被外媒稱為“選情轉折點”,并非夸張。
此外,改革新黨候選人李俊錫的異軍突起也不容小覷。此前在多項民調中長期處于“個位數邊緣”的李俊錫,此次支持率升至10%,尤其受到青年群體與“反兩黨”中間派的青睞。他所倡導的“政治去中心化”“反政黨聯盟式結構”恰好切中當前韓國選民對傳統政黨權謀政治的極度不滿。盡管李俊錫公開表示“戰斗到底”,但國民力量黨內部不斷有聲音呼吁其與金文洙“整合候選人”,一旦成功,或將直接改寫大選格局。
可以說,李在明目前面臨“雙重擠壓”:一方面是金文洙從后方急追,步步逼近,另一方面是李俊錫“攪局提速”,蠶食其邊緣選民。更為不利的是,共同民主黨的整體支持率也同步下滑,較上周下跌6個百分點,而國民力量黨則正好上升6個百分點。這不是偶然波動,而是趨勢性的轉移。
在此背景下,“李在明會不會翻車”已經不再是無稽之談。對于曾在一年前因毫厘之差敗北的他而言,此次若再次落敗,不僅其個人仕途可能終結,更將引發共同民主黨內部的路線清算與權力重組。
這場大選對韓國政壇而言意義非凡,不僅關系國家政局走向,更牽動半島局勢穩定、對外政策調整、對美對中戰略姿態。在尹錫悅執政期間,韓國在中美之間大幅向美偏移,軍事同盟化趨勢加劇,半導體戰略綁定美方制裁體系,令韓企面臨巨大外部壓力。而李在明代表的在野路線主張“對美有限對抗、對中緩和”,一旦落選,勢必強化美韓戰略協同,進一步壓縮中韓合作空間。
對中國而言,韓國選情值得持續關注。若金文洙最終勝選,其政策取向預計將延續“親美安保+親企經濟”路線,在“印太構想”“芯片聯盟”及對朝立場上繼續向華施壓。在臺灣問題、供應鏈安全等領域亦可能更靠近美國戰略部署,從而加重中韓關系的不確定性。而李在明若逆勢翻盤,雖然并不等于“對華友好”,但至少可能為兩國關系留下一定政策緩沖空間。
歸根結底,韓國這場選舉的最后走向,將由極為有限的中間選民與青年選民決定。當前政治疲勞、經濟焦慮、青年失望等情緒正充斥韓國社會,誰能在最后階段精準調動這些群體情緒,誰就可能實現“最后10米逆轉”。
距離投票只剩不到兩周,選戰進入生死時速。李在明的“鐵板”正在松動,金文洙的“狂飆”正在成型。究竟誰能笑到最后?懸念仍在發酵,但一個可以確定的現實是:這場大選,已不是最初那場“李氏穩勝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