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水果之王”到“價格刺客”,一場沒有贏家的狂歡
我滴天哪,這是川劇變臉嗎?這兩天榴蓮價格直接腰斬!素有“滬幣”之稱貴得離譜的大上海超市里,一大堆人在瘋搶,金枕居然從上周的59降到39,再到現(xiàn)在的17.8元,就一周時間,干堯的價格甚至跌到16塊錢,朋友圈全是“榴蓮自由”的炫耀。
可你知道嗎?這場狂歡背后,藏著比果肉更扎心的真相。
你以為撿便宜,果農卻在流淚
說實在的,榴蓮降價看似消費者贏了,但產業(yè)鏈上游早就亂成一鍋粥。泰國果農今年可不好過——干旱導致榴蓮熟度不均,裂果率飆升,只能硬著頭皮提前摘果,結果品質暴跌。為了清庫存,產地采購價直接砍了三四成,果農連成本都收不回,果賤傷農,于是開始大量砍榴蓮樹。
更慘的是越南榴蓮。為了搶中國市場,越南瘋狂擴種,結果品質參差不齊。消費者一邊吐槽“沒泰國的好吃”,一邊用錢包投票,逼得泰國金枕不得不降價肉搏。表面是“價格戰(zhàn)”,實際是兩敗俱傷。
“白菜價”背后,全是科技與狠活?
現(xiàn)在市面上10元/斤的榴蓮,你敢買嗎?老實說,低價榴蓮多半是“生包果”——為了趕早上市,果子沒熟就被砍下來,果肉又硬又干,運氣不好還會碰上“死包”。商家用低價引流,消費者卻成了質檢員,開盲盒開到心碎。
再說國產榴蓮。海南試種的“樹上熟”榴蓮被吹上天,據(jù)說6000畝,但實際產量才250噸,連本地市場都喂不飽。更扎心的是,榴蓮樹從種下到量產要5-8年,現(xiàn)在吹“國產替代”,不過是資本炒作的煙霧彈。
供應鏈越高效,行業(yè)越脆弱?
中老鐵路開通后,榴蓮3天就能從泰國運到昆明,損耗率從12%降到5%。聽著很美好?可供應鏈加速反而加劇了價格踩踏。以前到貨慢,市場還能慢慢消化;現(xiàn)在每天上千噸榴蓮砸向市場,批發(fā)商為了回款只能割肉甩賣,價格越卷越低。
更魔幻的是冷凍果肉。液氮速凍技術延長了保質期,卻讓新鮮榴蓮淪為“備胎”。消費者圖方便買冷凍品,果農為了迎合加工需求,干脆放棄種高品質鮮果——劣幣驅逐良幣的戲碼,正在榴蓮圈重演。
降價潮里,誰才是真贏家?
話又說回來,這場混戰(zhàn)里還真有人悶聲發(fā)財。比方說廣西憑祥口岸——中國60%的榴蓮從這兒入境。通關費、冷鏈倉儲費、物流分包費…價格越跌,通關量反而暴漲,2023年廣西榴蓮進口額直接翻倍。你看,消費者省下的錢,早被中間商賺走了。
再說深加工廠。榴蓮糖果、冰淇淋、蛋糕借著原料降價瘋狂鋪貨,毛利率反而漲了15%。他們巴不得鮮果繼續(xù)跌,畢竟用便宜原料做高端零食,利潤空間更大。
榴蓮降價像一面照妖鏡——消費者以為薅到了羊毛,果農在破產邊緣掙扎,中間商和資本卻賺得盆滿缽滿。當“水果之王”淪為價格戰(zhàn)的犧牲品,我們離真正的“榴蓮自由”,恐怕只能是在夢里流口水了,你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