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24日報道 巴西《論壇》雜志網站5月22日刊登題為《應對氣候危機的秘密武器:了解中國為地球未來所做的努力》的文章,作者為亞拉·維達爾。文章編譯如下:
5月22日,世界迎來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主題為“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在全球氣候與環境治理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國等國家在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22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強調,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增強。
毛寧指出,中國是最早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始終堅定履行承諾和義務,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不斷邁上新臺階。
她強調,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主席國,中國推動達成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發起“昆蒙框架”實施倡議,率先出資成立并運行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以實際行動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
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強調了重新思考人類與環境關系的迫切需要。這一反思指向構建兼顧經濟平衡、社會公正與生態保護的發展模式。
近年來,氣候危機、生物多樣性銳減、環境污染及生態系統退化,已危及地球生命支撐系統,直接威脅糧食安全、人類健康和社會經濟穩定,暴露出依賴掠奪自然資源的傳統發展模式不可持續。
在此背景下,“萬物共生”理念倡導對人類與環境關系形成整體性尊重認知,承認人類福祉取決于生態系統健康,強調保護生物多樣性、守護自然棲息地及負責任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性。
可持續發展成為滿足當代需求而不損及后代的發展路徑,涉及促進資源保護、社會正義,消除貧困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實踐。
今年的主題凸顯了將環保置于全球決策核心的有效公共政策、科技創新、國際合作與文化變革的緊迫性,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一致。
國際舞臺上,該主題也凸顯了中國等國的戰略角色,這些國家將雄心勃勃的生態保護計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該主題旨在呼吁全球重新思考發展模式,建設人與自然共同繁榮的未來,確保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和繁榮的遺產。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指南,中國按照這一思想實施了嚴格的政策。
除簽署國際協議外,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了切實成果:
擴大保護區
中國已大幅擴大其保護區,以保護自然棲息地和瀕危物種,尋求對生態系統進行綜合、可持續的管理。三江源國家公園就是一個例子,它保護著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對生物多樣性及水源供應至關重要。
瀕危物種的恢復和保護
中國對瀕危物種的恢復項目使大熊貓等物種受益。中國的大熊貓保護計劃已使該物種的野外種群數量從20世紀80年代的約1100只增加到如今的約1900只。
生態系統恢復和退耕還林
“退耕還林”等舉措已將大量退化土地轉為林地,助力生物多樣性恢復和荒漠化防治。
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
該基金初始資金為15億元人民幣,目的是資助發展中國家的保護項目,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物多樣性惠益的公平分享。
管控野生動植物交易
中國加強立法和國際合作,打擊非法販運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編譯/韓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