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德國漢學家培高德接受采訪,講述了自己研究中國文化30多年得出的感悟,他認為中國快速崛起的原因在于“沒有覆蓋全民族的宗教”。
縱觀國際社會,改革開放歷程中,7億多民眾擺脫貧困,這是諸多國家想也無法想象的成就,可確實是出現在眼前的現實,自然而然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
美西方為此不斷研究探索,德國專家給出的總結可以說是成果之一,以印度作為對比,其實較為明顯,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宗教在印度和中國的職能完全不同。
至于美西方的教廷乃至中東的宗教爭端,差異就更大了,從這些宗教引出的問題上也能夠證實中國理念的獨特,跟大多數宗教影響較深的國家完全不同,管理跟宗教沒什么牽扯。
這種狀況在部分地區看來難以理解,就如同印度內部宗教被視為鞏固統治的關鍵所在,甚至說中東地區爭端也有宗教分歧的影響,反觀中國,則是基本不牽扯宗教事務。
而再度探究一番,中國其實也不是沒有宗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接連傳入中國,各自擁有不少信眾,但卻沒有對國家事務有多少影響,頗有各自安好的意味。
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畢竟美西方幾百年的發展歷程都跟宗教分不開關系,結果中國封建時期就有了宗教模式的雛形,也就是尊重律法和秩序。
不得不說,這樣的治理思維,奠定了一個安穩的局面,至少就矛盾點來說,這些被宗教影響較深的國家會承擔更多風險,比如信仰和發展產生沖突的“日心說”等等。
回顧過往,清朝時期鴉片戰爭后,大量西方傳教士涌入中國,一方面是美西方強行打開了關口,很多宗教希望加強自身影響力,另一方面是以宗教形式潛移默化,間接完成侵略目標。
但是在數千年的中國歷史當中,宗教勢力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可卻一直維持著宗教跟國家事務之間的屏障,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總結來說,宗教在中國屬于私人性質,不會上升高度。
這就大大降低了宗教作亂的可能性,以印度來說,種姓制度配合宗教,大大降低了民眾抗爭的意愿,美西方的宗教權威也曾極力阻止科學發展,完全成了國家崛起的障礙。
而當中國給宗教畫出一個限制圈,例如1982年憲法當中包含的宗教條例、1994出臺的《宗教事務條例》都是相應的規定,保證宗教無法干涉國家事務的運轉跟科學的正常發展。
所以說,德國專家能夠做出這樣的推論,屬實是對中國發展歷程有了相當程度的解析,不過,中國能夠崛起的原因遠遠不止于此,而是數不清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繼做出貢獻。
不管是民生還是軍事,又或是科技等等領域都是如此,走出的道路具備明顯的特色,因此,如果光想著模仿借鑒,大概率是走不出這樣一條發展道路的。
#律艦帶你創作優質微頭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