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磨刀霍霍是否真敢攻擊核設施?伊朗的“地下核長城”能否扛住現代武器打擊? 伊朗的“毀滅性報復”又有多少分量?
5月22日, 在美伊即將開啟新一輪談判之際,美國媒體突然爆出一則震動地區的消息,根據情報顯示,以色列正在為打擊伊朗核設施做準備。時機的敏感性不言而喻。而伊朗外長迅速作出強硬回應,撂話將對任何侵犯行為作出毀滅性報復,并同時警告美國,若以色列動手美國必將被拖入戰火。言下之意很明確,以色列若動武不僅美伊談判將立即破裂,整個中東也將陷入戰亂深淵。
從當前形勢來看,以色列攻擊伊朗核設施的可能性存在,首先以色列情報部門評估認為伊朗鈾濃縮豐度已達60%,且核設施加速分散化與地下化進程,若放任其跨越90%武器級濃縮門檻,以色列將徹底喪失軍事打擊的技術可行性,這種基于“要么現在摧毀,要么永久承受核威懾”的生存焦慮,將促使以軍鋌而走險。
其次,美伊談判已經陷入“死循環”,伊朗要求美國先解除制裁,而特朗普政府堅持“先棄核后解禁”。因此以色列認定拖延只會讓伊朗核能力指數級增長。再加上,從1981年炸毀伊拉克奧西拉克反應堆到2007年空襲敘利亞核設施,先發制人已經成了以色列應對核威脅的“肌肉記憶”。
不過,以色列雖有打擊核設施的欲望,但伊朗防御也不是吃干飯的,其核設施不僅深藏地下,更通過地理分散與冗余設計形成“核鼴鼠城”防御體系,即便以色列動用全部空中力量實施多波次打擊,也無法保證能摧毀所有關鍵設施,殘存產能仍能支撐伊朗在一定時間內恢復核能力,這種有限毀傷效果與戰略收益的不對稱性,使得內塔尼亞胡政府面臨“動手可能觸發全面戰爭,不動手又會永久喪失機會”的決策困境。
更關鍵的是,伊朗革命衛隊已部署俄制防空系統與電子戰部隊,配合“蜂群”無人機戰術消耗以色列防空資源,形成“硬摧毀+軟殺傷”的立體防御網,使得以軍突防成功率存在巨大不確定性,而伊朗宣稱的“海法化工廠化學打擊”報復預案,則將沖突升級風險推至不可控邊緣。
面對步步緊逼的壓力,伊朗沒有選擇軟下去,反而越來越強硬。5月22日,伊朗外交部長直接警告:“以色列若膽敢動武,美國將承擔后果。”他甚至暗示,伊朗可能轉移核材料、停止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采取“特別措施”保衛核設施。伊朗革命衛隊也隨即放話,任何襲擊都將得到“毀滅性回應”。這不僅是言辭威脅,更是伊朗手里有牌:
其一,一旦開戰,伊朗仍可以號召真主黨、胡塞武裝、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等“代理人”,在多條戰線上發動對以色列的襲擊;其二,經過多年發展伊朗地下導彈儲備龐大,如若開戰以色列國內恐難以承受持續打擊;其三,若局勢惡化伊朗甚至不排除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從而真正走上制造核武之路。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2003年伊拉克戰爭因薩達姆錯估美國底線而爆發。如今,德黑蘭與特拉維夫都在賭對方不敢扣動扳機,但核博弈的誤判成本遠超常規戰爭。愛因斯坦的警告猶在耳邊:“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用什么武器,但第四次人類只能用石頭。”以色列最終是否真的會打開戰爭之門,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