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火炮生產數量少得讓人瞠目結舌:八年,只造了98門。
這是什么概念?連德國一個普通步兵師的裝備量都達不到。
更讓人無奈的是,這不是因為不想造,而是根本造不出來。
鋼鐵、技術、資源、體制,一環扣一環,最終讓中國的軍工業陷入困局。
那么,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抗戰初期,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是眾所周知的,但實際情況遠比想象中更糟糕。
當時,能夠生產合金鋼的鋼鐵廠只有五座,規模都很小。
最大的兩個3噸電爐也只是勉強夠用,剩下的更是小得可憐。
而這些鋼爐要供應全國幾百萬軍隊的槍支、子彈和其他裝備,根本沒有余力去制造火炮。
技術上也存在巨大差距,火炮需要高精度的合金鋼來保證射程和耐用性,但這種技術中國根本不具備。
結果就是,想造火炮,連最基本的材料都湊不齊。
更麻煩的是,鐵礦石資源幾乎被日本壟斷。
抗戰爆發前,中國99.2%的鐵礦石被日本控制,國民政府手里只剩下了可憐的0.8%。
這意味著,別說造火炮,連造普通步槍的資源都捉襟見肘。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知道中日戰爭不可避免,為什么不提前把這些資源掌握在自己手里?答案并不復雜:國民政府的內部矛盾和地方軍閥的割據讓這一切變得幾乎不可能。
蔣介石想做的事情,往往因為各種利益糾葛被拖到無疾而終。
資源上的困境已經夠讓人頭疼了,制造火炮的技術難度更是難以想象。
火炮不像子彈或者迫擊炮那么簡單,它需要極高的精度和大量的技術積累。
當時,中國沒有成體系的火炮生產線,甚至連相關設備都嚴重不足。
有人可能會奇怪,美國后來不是援助了很多設備嗎?的確,美國的援助在后期有所幫助,但在抗戰初期,航運線被封鎖,設備很難運進來。
而即使設備到了,沒有足夠的技術人員去操作也是一大問題。
除了硬件上的問題,國民政府內部的腐敗也加劇了這一困局。
宋美齡曾經把美國援助購買飛機的錢存到國外銀行吃利息,這筆錢如果用來購買裝備,完全可以大幅改善抗戰局勢。
腐敗導致的資源浪費,讓本就捉襟見肘的抗戰物資更加雪上加霜。
而到了戰爭后期,美國的大量援助終于到來,但很多裝備卻被蔣介石藏起來,準備對付共產黨。
這種“先內后外”的策略讓抗戰的勝利成本變得更加高昂。
抗戰期間,中國的軍工生產不僅火炮極其稀缺,連炮彈也嚴重不足。
八年間,全國只生產了840噸炸藥,勉強夠制造子彈和迫擊炮彈,至于重型火炮的炮彈,根本不夠用。
就拿長沙會戰來說,國軍手里只有兩門150毫米榴彈炮,這種“戰略級”武器動用一次都需要戰區司令的簽字。
而對面的日軍,重炮聯隊配備齊全,火力壓制幾乎是碾壓式的。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有人說,抗戰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艱難的時期,這話一點不假。
當時的中國,不僅要面對外敵的侵略,還要在極其有限的資源下頑強支撐八年的全面戰爭。
回頭看,這場戰爭暴露了中國工業和技術的落后,更揭示了一個國家在面臨生死存亡時,內政和資源整合能力的重要性。
有人說,歷史是后人最好的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