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日戰爭,后世總會抨擊國民黨蔣委員長當時的態度,在國家危難和民族大義面前,他卻依然積極內戰,將抗日的希望寄托在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日本制約上。
作為東方大國當時的實際領導人,麾下幾十萬部眾的軍事長官,這種態度確實是有些太過窩囊且不明事理。如今看來,蔣介石之所以行此舉,也并不是沒有苦衷。
當時的中國剛剛結束北洋混戰的時期,雖然名義上統一歸當時的國民政府領導,但是地區割據,軍閥擁兵自重的情況也非常嚴重。最尷尬的是,軍事力量十分不平衡。
以當時淞滬會戰時的各地區的部隊武器裝備情況,滬軍、皖軍部隊尚且配有沖鋒槍和迫擊炮等常規武器,而川軍、桂軍、滇軍等地方部隊的武器便明顯差了很多。
尤其是川軍,趕赴淞滬戰場時,大多數的士兵只有步槍,少數還拿著獵槍、散彈槍等劣質武器,與武器精良的日軍對戰,結果可想而知,對此國民政府也不是沒想過改變。
1933年,德國前國防部長塞克特來訪,與蔣介石談及當時的抗戰情況時,建議國民政府加強國防軍備建設,尤其是引進重型武器,尤其是遠距離射程的榴彈炮。
蔣介石對此十分感興趣,多次派出國防部政府官員赴德實地考察后,最后定了24門32倍徑炮管的榴彈炮,此炮的射程對比常規的德國榴彈炮常規射程要遠一些。
經過多次試射,射程平均超過15公里,為保證自己的售后服務十分專業精良,德國還承諾專門派發德國專家隨炮一起來中國進行安裝使用的指導,后續還提供零部件。
如此周到的服務,自然花費不菲,這24門炮國民政府支付了近20億的巨額軍費。且德國政府得知后,因為關系到日本又顧慮重重,一直拖延至1935年,才將炮運至中國。
為了將這批重型武器真正發揮出它們的威力,蔣介石專門成立了炮兵團,團內2000余炮兵,專門學習榴彈炮的發射和日常養護,而這些榴彈炮在抗戰中數次大展神威。
可是,用了幾次后,蔣介石卻不再調動使用它們,任憑這支炮兵團作為“吉祥物”放著,也不再投入到戰場中使用了。在重型武器極少的情況下,這是非常奇怪的。
蔣介石為什么不再使用榴彈炮了呢?說起原因來,還頗有些尷尬,總結到位只有一個字,那便是——窮!
首先,24門榴彈炮所花費的金額,只包括2.4萬枚炮彈,用過炮的都知道,榴彈炮投入戰場使用,幾百枚炮彈砸在戰場上是常事兒,而這一枚炮彈就差不多幾千元。
而淞滬會戰戰場上,是炮兵團首次亮相中國戰場,只聽指揮官司一聲令下,漫天炮彈呼嘯著砸向日軍指揮部,一個月向日軍陣地轟了近五千枚炮彈,打得日軍潰不成軍。
但是,隨著戰爭的升級,榴彈炮的弱點也充分的體現出來,炮架很重,移動全靠架車拖運,若破壞了架車,榴彈炮就會直接癱瘓,很容易被敵軍直接炸毀,損失慘重。
畢竟是花費重金從德國“請”過來的,自然不會舍得讓它們毀于戰火,炮兵團便只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斷的變更著炮車的位置,以防止被日軍瞄上集體“包餃子”。
因為24門炮的目標太大了,于是國軍便將這炮兵團化整為零,在抗日戰場上成為國軍陣地的“守護神”,相當長一段時間,這些大炮成為日軍的噩夢,破壞力相當驚人。
而威力十足的大炮,在戰爭期間的損耗也是驚人的,日軍派出戰斗機轟炸,炸毀了六門,臺兒莊戰役中,國軍炮兵架六門大炮與日軍大炮對射,炸毀敵炮臺全部被毀。
雖然德國派出專門的技師跟著大炮來到中國,隨時提供技術咨詢和維修服務,但是維修和更換零件等服務還是要花錢的,更別說24門大炮在戰火中炸毀14門。
眼看20億的大炮如今一下損失了10余億,如此嚴重的損失,讓蔣介石肉痛的心都在滴血,而隨著二戰戰況的升級,與日本同為盟國的德國為了利益也開始站日本一邊。
曾經承諾購買榴彈炮后提供的技術服務,也悍然毀約,德國專家全部離開返回德國。而日常維修養護的費用也跟著水漲船高,若是哪個炮需要更換零部件更是貴得嚇人。
而大炮引進了幾年,每門炮所配備的炮彈也快打空了,若再赴德國購買這款炮彈,又是一大筆巨款。想必當年的蔣委員長看到這些“鋼鐵巨獸”心里應該是無比復雜。
雖然這款榴彈炮是德國的常規款式,是德國軍事演習和作戰中最常用的炮之一,但是這款炮并不適合在中國戰場作戰,移動笨重,隱蔽性差,容易被敵方發現炸毀。
最關鍵的一點便是,這種炮的造價太高,連帶炮的零部件也十分昂貴,維修維護也需要大筆的費用,如此燒錢的武器,當時內憂外患的國民政府,經濟上實在無法支撐。
蔣介石是真的很想將這款炮盡可能多的用在戰場上,打出中國軍人的威風與尊嚴。但當家才知柴米貴,自己的財政情況實在的囊中羞澀,這一炮轟出去,轟的都是錢。
所以,這么奢侈的重型武器,蔣介石當然是能不用便盡量不用。戰場之上,兩方交戰,損失的可并不僅僅是人力和物力,更多的便是錢,而當時的中國,國力并不強盛。
這24門榴彈炮,在抗日的戰場上已經發揮了最大的威力,而它們的結局也如淞滬會戰中的抗戰英雄一般悲壯,24門榴彈炮中,有14門在戰場上被日軍炸毀。
還有4門是因為使用不當發生故障炸了膛,徹底的報了廢,還有4門大炮在與日軍激戰中,為了阻擋敵人的進攻,炮兵們含淚用炸藥填滿炮膛自爆,最后傷敵數十人。
只剩下了2門完好的大炮,被陳列到了北京軍事博物館中,雖然飽經戰火硝煙的浸染,但受到炮兵們精心的養護,如今依舊光亮如新,它們靜靜的佇立著,一如當年。
萬幸,我們的新中國終于靠著自尊與自強倔強的站立在世界的東方,如今的中國有核彈、有航母、有殲20的戰斗機,再也不是曾經連炮都舍不得用的舊中國了。
參考文獻:
出處:澎湃新聞,時間:2015-08-15 11:29,標題:《抗戰期間中日軍隊實力對比:武器裝備差距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