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屆新疆文化藝術節“思辨與重置”新疆美術館2024年度收藏匯報展在新疆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系統梳理了新疆美術館2024年度典藏成果,從學術角度出發將新疆美術創作實踐及展覽交流結合起來促進高質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質服務,加強美術資源共享,發揮美術作品在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本次展覽展出了朱維民、聞立鵬、楊堯龍、葉毓中、孫景波、葛德夫、饒書貴、周殿鰲、吐爾遜·艾則孜、莫合德爾·亞森、馬剛、李冬、周靜、涂少輝、何天泉、趙磊、李開、商文杰等18位畫家的捐贈作品,展覽分為時光印記、藝匯絲路、以展為媒、循跡存真四個部分展現2024年度新疆美術的集體記憶。
一、個體敘事與集體記憶的辯證重構
展覽以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創作為線索,展現新疆現當代美術的多元探索。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綜合材料、水彩、雕塑六大門類,集中展示藝術家眼中的新疆地域風貌和風土人情,突出藝術家對新疆市井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在繼承傳統美術語言的基礎上,結合當代藝術語境不斷創新和開拓,使美術作品呈現出豐富多元的特征。老一輩藝術家以畫為史,用飽含情感的筆觸將自己“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滿腔熱忱,融入各民族生活和生產建設的集體記憶之中,定格在畫作上,為新疆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畫家朱維民以“邊疆移民”的視角,用微小畫幅精準而深情地記錄下市井生活里那些稍縱即逝卻又動人心弦的瞬間—牧民與風暴對峙的從容、田埂樹蔭下的閑適、烈日下懷抱西瓜的老者……畫面中人物放松的肢體語言、柔和的面部表情、暖色調烘托的光影效果,把質樸純粹的情感渲染得淋漓盡致,整個作品充滿了濃厚的人文關懷與情感溫度。
朱維民 新疆寫生系列
畫家饒書貴注重新疆地域氣候與用色習慣,探索“濃水濃色直接畫”的水彩技法。畫面通過飽滿的水分調色,將新疆熱烈通透的陽光,白色的羊群,青翠的山巒用純凈的原色描繪,在畫面上構建心中的新疆色彩。藝術家通過專業藝術實踐探索突破地理與時間的局限,使個體形象與國家形象在美術中形成穩固關聯,折射出一個集體,一個時期的精神面貌和時代特征。
饒書貴 《無題》
二、跨地域對話中的文化認同與多樣性
作為“文化十字路口”,新疆美術的獨特性在跨地域創作中尤為顯著。展覽通過聞立鵬、孫景波等非本土藝術家的視角,揭示了跨地域創作如何催化文化認同的生成路徑。例如,聞立鵬1961年的《新疆婦女側面像》以炭筆線條提煉女性的面部特征,油畫《白樺前的少女》以高飽和色彩重構邊疆意象。這種創作并非對地域風情的獵奇,而是基于中華文化共性的在地化轉譯——藝術家以個人視角介入新疆風土,最終形成“多元一體”的美學表達。
聞立鵬 《新疆婦女側面像》 《白樺前的少女》
孫景波《阿勒泰的演員》則用寫實手法真實地反映畫家眼中演員形象,重點刻畫人物獨特的樣貌和服飾特征。風景作品《阿勒泰十月初雪的禾木村》展現了阿勒泰秋末冬初的自然場景,禾木獨特的尖頂木屋與禾木的自然環境交相呼應,表達出寧靜和諧的氛圍。前者畫家用跨地域視角觀察新疆特色,將新疆地域特色放大,用全新的視角看待新疆美術創作方向。后者則更多展現基于中華文化共性的鄉土認同,本真純潔的自然景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孫景波 《阿勒泰十月初雪的禾木村》 《阿勒泰的演員》
葛德夫《戈壁豐收不靠天》《工業學大慶》等作品明顯吸收了北大荒版畫刀法粗獷、色彩濃烈的風格特點,描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建設邊疆工業化等時代變革的場景。作品《喜悅》將本土游牧場面與新疆工業變革相融匯,展現農牧業向工業化的轉變。畫面風格在保留北大荒版畫特點的基礎上更加趨于細膩柔和,畫面從描繪宏大的工業生產轉向表現日常放牧的小場景,豐富了新疆版畫創作圖式。葉毓中《帕米爾》用方形團塊構圖描繪帕米爾高原上塔吉克族節日歡慶景象。此類跨地域實踐不僅拓展了新疆主題創作的思路,詮釋邊疆美術與中華文化之間在生活方式、民俗活動、文化傳統等方面的深層共性,推動邊疆圖像與中國美術現代化的有機銜接。
葛德夫 《戈壁豐收不靠天》 《工業學大慶》 《喜悅》
葉毓中《帕米爾》
三、守正創新,傳統技法的當代轉譯與策展邏輯
“守正”并非固守傳統,而是對文化基因的創造性激活。在多重語境下,新疆美術呈現出融匯創新的特點。在研學傳統美術語言的基礎上找到語言共性,新疆美術在“守正”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美術語言的豐富性,展現時代特性,實現從傳統繪畫表現手法逐步向圖式語言、綜合表現的探索。這些作品既蘊含傳統美術特點,又彰顯新技術新形式,直觀地展現了“創新”不是無根之木,要在掌握本土文化特征的基礎上,深挖美術作品的當代性。莫合德爾·亞森的《英阿瓦提的人們》突破油畫寫實傳統,大膽地對人物形象進行結構性概括,減弱色彩對比,以結構性概括融合中國傳統色彩觀,畫面呈現柔和文雅的東方意蘊。涂少輝的綜合材料作品《星河記憶2》將絹本國畫與裝置相融合,作品在保留傳統國畫氣韻的基礎上,利用裝置藝術的視覺沖擊力特性,加強國畫的精神穿透力。李開的《一路向西》在版畫作品中融合了設計平面構成的特點,利用疏密和畫面分割展現自己對傳統與現代、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思考。這些嘗試不是簡單的美術語言創新,而是畫家將中西方藝術表現方式對當代美術語言的多元性探索。
莫合德爾·亞森 《英阿瓦提的人們》
涂少輝 《星河記憶2》
李開 《一路向西》
本次展覽“思辨與重置”的價值,在于其以美術為媒介,回答了“如何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構建地方性”這一命題。新疆藝術家通過個體敘事編碼集體記憶,通過跨地域對話平衡本土性與統一性,通過技術實驗實現傳統美學的當代轉譯。這種實踐不僅為新疆美術提供了方法論范本,更啟示我們中華文明的生命力源于其對多樣性的包容與對創新的不懈追求。未來,新疆美術以更開放的姿態參與全球文明對話,讓邊疆的“邊緣性”轉化為文化創新的前沿性。
編輯: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王靜
作者王靜: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張翼 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23級研究生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