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943年,關山月大師曾兩次西行寫生,他潛心臨摹壁畫,突破傳統山水畫的程式,最終成為嶺南畫派一代宗師。為追尋大師足跡,今年暑假,陽江廣播電視臺“海絲陽江號”將組織一次以關山月西行軌跡為主線的研學專列活動,通過實地寫生、文化探訪、歷史研習,宣傳陽江作為山月故里和中國文化之鄉的城市底蘊,同時感悟中華山河壯美與文明高度,增強青少年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為更好地追尋大師足跡,讓大家了解到這次研學專列的特色,我臺特別組織了一支由導師、記者、主持人組成的研學踩線先鋒團,赴沿線研學點進行實地考察,并在陽江新聞中開辟“海絲陽江號”研學專列踩線先鋒團特別報道。今天首先播出甘肅敦煌站,一起去了解一下。
“海絲陽江號”踩線先鋒團團長 柯永清:
現在我們身處敦煌,這也是我們這次研學的其中一個站點。
“海絲陽江號”踩線先鋒團隨團記者 陳力彰:
我們知道敦煌是“飛天”的故鄉,來到敦煌肯定少不了飛天的文化,現在我和柯老師這個變裝是不是很酷。
“海絲陽江號”踩線先鋒團團長 柯永清:
在我們身后便是鳴沙山月牙泉,現在讓我們跟隨鏡頭,一起去探秘一下。
鳴沙山由流沙積聚而成,東西綿亙40余公里,因人們順坡滑落,便會發出聲響得名。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長約100米,寬約25米,雖處沙漠之中,卻千年不涸,在沙山的懷抱中嫻靜地躺了幾千年,與鳴沙山相映成趣,“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有“塞外風光之一絕”的美譽。景區內有滑沙、騎駱駝、沙漠摩托等體驗項目,能讓游客深入感受大漠風情。每年6-10月是最佳游玩季節,游客可在此欣賞西北大漠的壯麗景色,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海絲陽江號”踩線先鋒團團長 柯永清:
現在我們來到了敦煌的第二站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甘肅敦煌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后歷經多朝營建,形成巨大規模。莫高窟有735個洞窟 、4.5萬平方米壁畫、2415尊泥質彩塑,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敦煌市研學導師 馬麗:
從先秦到明清各個朝代都有在這里開窟造佛,里面每一個洞窟都有非常多的壁畫,小朋友們來到敦煌看到的雕塑和壁畫都是非常精美絕侖的。
“海絲陽江號”踩線先鋒團隨團記者 陳力彰:
從先秦文化到唐宋元明清的文化都濃縮在里面了,所以孩子們過來了一定會有一個非常難得的藝術文化之旅。
來源 | 陽江新聞
文字 | 陳力彰
編輯 | 羅玉梅
審核 | 梁劍華 梁勝
終審 | 黃劉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