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奔赴千里之外的敦煌,只要走出教室就能領略敦煌壁畫之美、莫高精神之堅,這得益于上海科技館“一平米博物館”將千年敦煌文化送進了校園。當孩子們在一幅幅精美的展板前留步,仿佛觸手就可觸摸那段1700多年前的歷史。
昨天,上海科技館品牌教育項目“科際穿越·科創校長空間站”走進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舉行“我家住在莫高窟”敦煌文化巡展上海站暨上海科技館“一平米博物館”靜安區啟動儀式,這是敦煌文化首次借助這種形式走進中小學。
本次活動是在上海市科委、市教委的指導下,由上海科技館、上海市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上海市科創教育指導委員會單位聯合主辦,科際穿越·科創校長空間站組委會承辦,在敦煌研究院、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局支持下舉辦。
在校園內伸手即可“觸摸”千年文明
學校里擁有一座“原汁原味”的敦煌博物館,這并不是夸大其詞。本次進靜教院的敦煌文化巡展內容出自敦煌研究院之手,前期準備達半年之久,從歷史、文化、精神三個層面詳細介紹了“何以敦煌”。
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當起了推薦官,他介紹說,展覽第一部分是敦煌概貌,旨在讓從未去過敦煌的學生了解敦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于豐富多彩的敦煌壁畫和藏經洞所呈現的古代科學科技智慧;第三部分則著重展現敦煌精神。敦煌雖身處茫茫沙漠,卻成為全球關注的文化熱點,這離不開常書鴻、樊錦詩等一大批敦煌人的無私付出與熱愛,這種精神也正是激勵當代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動力。
“我們希望通過展覽讓孩子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副部長、副研究員宋淑霞說。展覽中,學生們除了能看到“九色鹿”“反彈琵琶”等莫高窟標志性文化元素,還能從壁畫里看到各種動植物,以及敦煌星圖這樣代表當時最高科技水平的珍貴資料,感受到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
在千里之外親身感受“莫高精神”
“常書鴻院長來莫高窟吃的第一頓飯叫‘粗枝大葉’,‘粗枝’就是現折的紅柳枝,‘大葉’就是切成指頭寬的厚面片。”
“段文杰院長在洞窟里描摹壁畫時,就在門口支一面鏡子,反射太陽光照進洞里。洞里冷,他們無論冬夏,手臂上都裹一個厚棉套。”
“樊錦詩院長不說把莫高窟保護好,她用‘陪’這個字,她說每個人就陪它(莫高窟)幾十年。”……
原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部長、研究館員李萍帶來的《他們對敦煌的深情守望》,深情講述幾代莫高人以熱血堅守千年瑰寶的故事,揭秘文化傳承的傳奇。
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的故事也陳列在“一平米博物館”中,一位在展板前駐足很久的學生表示,之前聽說過敦煌女兒樊錦詩的故事,也為她是上海人而驕傲,但今天是第一次如此完整地看到三代人為莫高窟的守護,這塊展板上的文字會鐫刻進他的心里。
通過“小空間”領略“大文明”
2018年,敦煌研究院與上海科技館在上海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加強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合作,實現敦煌文化保護、研究、弘揚的全方位發展。截至目前,雙方已舉辦過“敦煌星空”“科學與文化融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等在內的多項活動。
“一平米博物館并不是指展出場地只有一平方米。一平方米是窗口的大小,我們希望以一平米博物館為窗口,推動更多博物館內容進學校。”倪閩景說。“一平米博物館”自去年4月正式啟動以來,已先后在松江、閔行、虹口等地落地,此次是“一平米博物館”首次落地上海市靜安區。啟動儀式上,倪閩景為“科際穿越·科創校長空間站”首席顧問授牌、宋嫻主任、孫勇副局長為聯盟校授牌,校內外協同育人生態得到更多力量支撐。
上海科技館還希望將“一平米博物館”打造成全國博物館與中小學連接的窗口,讓更多青少年將通過“小空間”領略“大文明”,培養出更多具有文化自信和科學精神的新時代青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