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部山村到世界工藝大展, 這根“中國針線” 正在講述一個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暖心故事。
在剛剛過去的倫敦工藝周上,一個名為“媽媽針線活” 的公益項目,代表中國非遺亮相世界。
這是一次妥妥的公益出海,向世界講述了中國非遺技藝如何通過“一針一線”助力女性經濟獨立與文化傳承的故事。
這次出海背后要素滿滿:非遺活化,女性賦能、鄉村振興,公益國際化。
從大山深處到世界工藝大展, 這根“中國針線” 正在講述一個走出大山、走紅全國、走向世界的暖心故事。
中國“針線”閃耀倫敦工藝周
倫敦工藝周,被視為全球慈善與創意的交匯地。
2025年5月,倫敦工藝周中國國家館以“天工開物”為主題,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現代生命力。
在這場全球最重要的手工藝文化盛會上,中國平安“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攜苗族、彝族等非遺刺繡作品驚艷亮相,也成為連接中國鄉村與全球舞臺的文化橋梁。
倫敦工藝周展覽合照
當天,來自中國云南的獨龍毯驚艷亮相,吸引觀眾駐足觀看。獨龍毯是中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獨龍族的重要服飾標志,手工織造的獨龍毯以其復雜的工藝和鮮艷的色彩著稱。
“能在倫敦看到像獨龍毯這樣的展品,我非常興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亞洲藝術策展講師戴維·弗朗西斯曾多次到訪中國,在云南、四川等地研學。他表示,中國積極傳承發展傳統手工藝,這種堅守傳統、與時代共進步的理念與實踐令人欽佩。
倫敦工藝周主席蓋·索特高度評價了中英手工藝文化的對話成果,認為中國手工藝在設計與創意中展現了“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
中國云南的獨龍毯制作方式,吸引觀眾駐足拍照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使趙飛表示,中國高度重視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和保護利用,并將其融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等各項事業,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生機。
倫敦工藝周自2015年創辦以來,每年初夏在倫敦舉辦,匯聚了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品牌、畫廊與手工藝人,通過展覽、講座、工作坊等形式,構建國際與本地、歷史與當代的交流平臺,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手工藝文化活動之一。
手工織造的獨龍族包包
自首屆手工藝周至今,中國已經連續11年參展。
本次展覽上“媽媽的針線活”代表中國非遺亮相,生動展現了中國優秀工藝作品走向世界,講述中國文化故事,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美學。
5月19日,中國駐英使館鄭澤光大使夫人華梅參贊主持以“中國非遺之美”為主題的文化交流活動,邀請倫敦各界婦女代表齊聚一堂,領略中華傳統手工藝的魅力,了解少數民族的脫貧故事,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共同感受中外文化交流的魅力。
華梅與非遺傳承人們合影
藝術與設計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錢竹向來賓介紹了獨龍族的基本情況,以及當地婦女為何以彩虹色作為編織符號。錢竹表示,當地的脫貧攻堅項目取得了豐碩的成績,如今的獨龍江已實現5G信號覆蓋,新能源汽車在峽谷中穿梭,新興職業如跨國電商主播、非遺研學導師、民宿主理人等不斷涌現,展現出獨龍族生活方式的轉變與多樣化發展。正如當地的一句諺語所言:“彩虹架橋的地方,就是希望生長的地方。”這條延續千年的彩虹圖騰,正以新的形式融入當代生活,也讓世界更進一步認識這片地區的文化與變遷。
英國婦女理事會理事長巴特沃斯女士、柬埔寨駐英國大使潘哈及多國駐英使節夫人等嘉賓出席活動,對“媽媽的針線活”項目所展現出的文化與社會價值表示高度肯定。
“媽媽的針線活”非遺手藝閃耀國際舞臺,傳遞著中國溫度,也在向世界講述中國非遺技藝如何通過“一針一線”助力女性經濟獨立與文化傳承的故事。
這樣的公益出海,很別致也很匠心。
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中國樣本”
從大山深處到世界工藝大展,這根“中國針線” 走出大山、走紅全國、走向了世界。
2022年,中國平安、藝術與設計雜志社等組織聯合發起了“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在四川大涼山灑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
項目以“非遺+設計+產業”模式,將傳統刺繡從“文化符號”轉化為“經濟資源”,為邊遠地區婦女開辟了一條可持續的增收之路,同時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及非遺技藝。
這根“中國針線” 走出大山、走紅全國、走向了世界
五年來,“媽媽的針線活”一直探索公益路徑,不斷完善公益模式。如今,正在逐漸打通非遺與商業、產業、都市生活方式之間的通道。
其中“橙色工坊”是項目最大的亮點,也是聯接非遺技藝、當地繡娘與外部產業融合的最核心節點。
截至目前,“媽媽的針線活”已在貴州、云南、內蒙古等地成立10個“橙色工坊”。
在貴州臺江縣的長灘村,項目為苗繡傳承人王建明添置繡花機,支持了各種生產設備、生產資料以及創意設計等等,目前60位繡娘人均增收千余元。
苗繡傳承人王建明
2022年“媽媽的針線活”項目支持的“太陽的秘密”、“天下第一幅”、“柯爾克孜族”三個非遺文化刺繡作品成功面世。為更好幫助傳承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和助力產品推向市場,中國平安通過上線平安企業采購平臺、壹錢包app零售銷售渠道,僅在當年一年就助力產品銷售2000余件,直接幫扶繡娘60余人,銷售額約23.7萬,人均增收2000余元。
這是在探索“產業賦能”的新路徑。
柯爾克孜族的“五彩吉祥符”圖案設計創意
2023年“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持續升級,融入環保(廢物循環利用)及非遺傳承的理念,打造“1+1+1+N”運作模式,即“公益機構管理+幫扶方案+工坊落地+企業支持”,通過平安的電商平臺“以銷定產”,產品遠銷緬甸、日本等地,形成“訂單驅動生產”的閉環。
細看這個公益項目,獨到之處很多。
這是非遺活化,將苗族、彝族傳統刺繡與現代設計結合,賦予非遺技藝新生命。
這是女性賦能,幫助數百名少數民族低收入婦女在家門口用自己的手藝創業增收。
獨龍毯色彩鮮艷
如今項目出海走向世界,落地柬埔寨,培訓當地女性手工藝者。
公益的意義便是如此,帶動的是當代的產業,守護的是古老非遺技藝,更改變了大山里女性的命運軌跡。
非遺傳承、鄉村全面振興,事實證明單向的輸血難以為繼。它需要的的是現代公益模式,需要的是文化傳承、就業增收、商業產業的全方位打通和加持。
這是一次別致的公益出海
當非遺文化"活起來",鄉村經濟"火起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必將綻放出更璀璨的生命力。這不僅是對" 讓手藝有價、讓文化有根、讓善意有回聲"的生動詮釋,更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深情響應。
這是一個現代的公益觀下公益項目的實踐和創新,是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平安樣本”。
公益出海背后的平安初心
公益出海背后,是中國平安這家全球領先型企業的初心使然。
30多年的公益堅守,從教育扶持到非遺傳承,一路深耕細作,這是屬于平安公益的“時間的針角”。
自1988年創建以來,中國平安始終堅守“金融為民”的立業初心,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使命,時刻關注國家發展、積極回饋社會民生,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截至2024年12月31日,平安集團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累計投入近10.14萬億元。通過“三村工程”提供鄉村產業幫扶資金520.14億元。
30多年公益堅守,聚焦鄉村振興,一切源于平安的公益初心:金融向善,讓每個家庭擁有“平安”。
此次“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出海亮相,向世界講述了中國非遺技藝如何通過“一針一線”助力女性經濟獨立與文化傳承的故事。
展示在倫敦展臺的獨龍毯
從更高緯度,這是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公益樣本的生動示范。
正如平安的一直強調的,公益并非單向輸出,而是以非遺為媒介推動文明對話,將中國減貧經驗轉化為全球公共產品。
從深山繡娘到倫敦展臺,從非遺工坊到光伏電站,中國平安以“商業向善”之力,構建了一條兼顧文化傳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鄉村振興路徑。
“讓每個家庭擁有平安”的使命的平安,持續書寫公益不僅是捐贈,更是通過技術、資源與文化的連接,實現社會價值的共創。
公益出海,是中國平安的初心使然
以倫敦工藝周為起點,平安將持續推動公益國際化,書寫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的全球篇章。
未來,這份“針線活”將繼續縫合傳統與現代、鄉村與城市、中國與世界,織就一幅人類共同發展的錦繡畫卷。
以公益姿態,“媽媽的針線活”正在為中國文化出海增添新的樣本。
文|深圳客編輯部
部分內容引用人民網
圖片來自網絡
你怎么看待非遺走向世界?
留言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