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一個小香爐,看青煙裊裊,聞香氣舒心,將文人香道的故事娓娓道來……5月23日,婁山中學禮堂里香氣十足,2025年長寧區“國風中的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暨非遺進校園活動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香道課”。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香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吳清以《生活中的香事美學》為主題,與師生們分享了許多關于文人香道的故事和知識。
“中國用香歷史非常悠久,目前考古發掘最早的一個香爐,是在我們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大墓中挖掘出的”“古人在四、五千年前就發現,自然界的各種香氣能使我們的精神和內心獲得愉悅,因此,我們很早就學會了各種用香的方式”……講課中,吳清將中國悠久的用香歷史向學生們娓娓道來,時而向大家介紹古代文人墨客在琴棋書畫時與香相關的雅事樂趣,時而又結合古畫上的種種細節,分析介紹古人的生活方式。
香不僅可以平添生活樂趣,于古人讀書而言也有很多密切關系。吳清介紹,古代私塾上課,老師常常會一早起來,點上一炷香,讓學生們把內心沉下來,待一炷香燃盡后,大家才開始讀書,這就叫“焚香默坐”。“把內心收起來不外放,這樣讀書事半功倍。”吳清說。
吳清在講課時提到,香作為中國傳統的生活美學之一,其核心思想是“靜心契道,品評審美, 勵志翰文,調和身心。”大意是:香有好壞優劣,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鑒,同時,希望能用書寫的方式來寫關于香的感悟,在繁忙的生活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更好地調節、調和。
一堂香道課,讓師生們獲益匪淺。“今天這堂香道課,讓我們了解到古人讀書和用香有著密切關系,也能給孩子們一些啟發。”學校歷史老師楊舒表示,這些啟發能讓孩子們產生更多興趣,也為以后學習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知識框架,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甚至能發散性地去探尋更多知識。楊舒希望,以后能多引進這些非遺講座課程,幫助學生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
初一學生小薛表示,平時父母在家也會焚香,今天的課對他幫助很大。“我很喜歡博大精深的中國香文化,也在課外了解過一些。”小薛說,“今天吳老師講了很多中國香的歷史,以及古人焚香的步驟、工序等,都很有意思,非常吸引人,我以后肯定會再多多學習!”
今年,由區文明辦、區教育局和區文旅局主辦的2025年長寧區“國風中的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暨非遺進校園活動,邀請多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來到長寧校園,通過“非·長”傳習工坊的形式,幫助廣大未成年人深入學習了解、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資料來源于區文明辦
撰稿:陳容超
視頻:金志成
編輯:竺嘉茹
責編:王 博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