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山西高平的土地被輕輕翻開,誰能想到,平靜的果園下面,竟埋著一段讓人倒吸涼氣的往事?考古人員站在成堆的白骨前,目光沉重——這些尸骨,正是兩千多年前長平之戰中被白起坑殺的趙軍留下的遺跡。
四十多萬降卒的性命,就在這片不起眼的土地上畫上了句號。可更讓人好奇的是,專家研究后發現,這些趙軍并不是被活埋,而是被殺后拋尸。
起因是山西高平的李珠孩父子倆扛著鐵鍬走進自家的果園,本想著挖幾個坑種點梨樹,日子能過得更甜些。
挖著挖著,鐵鍬碰到了硬東西,李珠孩還開玩笑地想,會不會是老祖宗埋下的寶貝?可當他們把土刨開,看到的卻是滿眼的骨頭,父子倆頓時懵了。
這些骨頭帶著歲月的痕跡,顯然不是新近埋下的。李珠孩腦子里突然閃過村里老人常提起的傳說——白起坑殺趙軍的故事。
難道這里就是那片血染的戰場?他倆沒敢多想,趕緊報了警。警察來了,文物專家也來了,一番研究后,專家們確認,這片土地正是長平之戰的遺址。那一刻,所有人都意識到,他們腳下的果園,不只是種樹的田地,更是歷史的見證。
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發生在今天山西高平一帶。這場仗打得天昏地暗,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決。交手的兩邊,一個是靠商鞅變法崛起的秦國,一個是憑胡服騎射強盛的趙國。兩強相遇,注定要拼個你死我活。
戰爭的導火索是秦國看上了趙國的上黨地區,派兵攻打,一開始勢如破竹。趙國這邊也不是吃素的,派出了老將廉頗。廉頗是個穩扎穩打的主兒,仗著地形優勢,跟秦國玩起了拖延戰。時間一長,秦國有點扛不住了,畢竟連年打仗,補給線拉得老長,稍有閃失就可能翻車。
可秦國也不是省油的燈,眼看正面打不過,就開始使陰招。他們派人到處放風,說廉頗窩在營里不進攻,是想自己當王。趙國國君一聽這話,起了疑心,覺得廉頗靠不住,干脆臨陣換將,把趙括推上了前線。
趙括這人,說起來有點意思。他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奢當年打得秦軍滿地找牙,趙括自然也被寄予厚望。加上他年輕氣盛,熟讀兵書,覺得自己肯定能干出一番大事。
可惜,書本上的東西好背,真上了戰場就不靈了。秦國這邊也換了將領,派出了白起。白起是誰?那可是戰國數一數二的狠角色。
他一眼就看穿了趙括的弱點——太急于證明自己。于是,白起來了個聲東擊西,假裝撤退,把趙括引進了包圍圈。趙軍四十多萬人被困得死死的,沒水沒糧,外頭還有秦軍虎視眈眈。
熬了四十多天,趙括實在頂不住了,帶著人突圍,結果自己中箭死了。剩下的人沒了主心骨,只能投降。可誰也沒想到,投降不是生的希望,而是死的開始。
秦軍贏了,按理說該喘口氣慶祝一下,可擺在白起面前的卻是個大難題:這四十多萬投降的趙軍怎么辦?放回去?不可能。這些人要是半路反水,秦軍這會兒累得跟狗似的,哪還有力氣應對?留著養起來?更不行。
幾十萬張嘴,光是吃飯就夠秦軍喝一壺的。有人勸白起,說放了這些降卒還能落個好名聲。白起聽了,嘴角一撇,心里壓根沒當回事。他想的是,秦國要的是天下,不是幾句好話。這些降卒要是活著回去,說不定哪天又拿起刀槍跟秦國作對。
再說了,秦國靠的是軍功爵制度,士兵們上戰場為的就是殺敵立功。白起自己功勞夠多了,可手下的弟兄們呢?還有那些戰死的袍澤呢?不殺這些降卒,怎么給大伙兒一個交代?于是,他下了命令:殺,一個不留,只放兩百多個小兵回去報信,順便震懾趙國。
這命令一下,四十多萬條命就沒了。白起心里清楚,這事干得絕,但對秦國來說,這是必須邁出的一步。秦國的目標不是占幾座城,而是吞并六國,結束戰國亂局。
趙國擋在路上,那就得鏟平,別無選擇。可這血流成河的一幕,到底是怎么執行的?是把人活埋了,還是另有說法?答案還得回到1995年的那片果園。
考古專家接手后,把這片土地翻了個底朝天。他們發現,這些尸骨堆在一起,有的頭骨跟身子分開,有的明顯是被重物砸死的。奇怪的是,土層并不厚,要是活埋,土得埋得嚴嚴實實才對,可這些坑里的土薄得跟蓋了層被子似的。
專家們還找來地質學家一看,這地方原來是個天然谷地。聯想到當時的情況,秦軍殺了這么多人,估計也沒工夫挖大坑,就地扔進谷里,蓋點土了事。
除了骨頭,坑里還有些陶盆陶碗,估計是趙軍投降前用的生活家伙什,可刀槍之類的兵器幾乎沒見著。這說明啥?這些趙軍投降時已經被繳了械,根本沒想過會有這么個下場。
這發現一出來,顛覆了不少人的想法。以前都以為白起是把人活活埋了,可現在看來,是先殺了再扔坑里。死法不一樣,但結局沒變——四十多萬人還是死得干干凈凈。
有人可能會問,白起為啥這么狠?其實,這跟秦國的軍功爵制度脫不開干系。這制度是商鞅搞出來的,簡單說就是殺敵越多,賞得越多。
士兵們為了往上爬,眼都殺紅了,白起這樣的將領更是被推著往前走。你說他冷血也好,說他無情也罷,可在當時那環境下,他不殺,別人也會殺。秦國要的是勝利,不是仁義。
說到這軍功爵制度,還真是個雙刃劍。它讓秦國成了戰無不勝的機器,從西邊一個小國一步步爬到霸主地位。可這機器跑得太猛,也埋下了隱患。
殺敵立功成了風氣,秦軍在六國眼里跟野獸沒啥兩樣。白起得了“人屠”的名號,不是沒道理的。等秦國統一天下,靠這種高壓政策壓出來的江山,能穩多久?秦朝二世而亡,這股子戾氣沒少出力。長平之戰是秦國崛起的巔峰,可也種下了日后垮臺的種子。
1995年的考古,把這段血腥的歷史又拉回了我們眼前。趙軍不是被活埋,是被殺后拋尸,這算不算給白起洗白?其實不然。死的還是那四十多萬人,白起的手還是沾滿了血。
古時候的詩人于達真路過高平,看到白骨堆成山,寫下過幾句詩,大意是趙國的將領空留遺憾,秦國的兵馬又何必傳下這亡國的惡名。
站在今天回看,當年的殺戮讓人心驚,可放到戰國那會兒,戰爭就是這么殘酷。白起站在秦國的立場,干的是分內的事,可在趙國人眼里,他就是個屠夫。
歷史這東西,沒法簡單說誰對誰錯。白起為秦國開疆拓土,功勞擺在那兒,可殺降這事,怎么看都透著寒氣。
我們翻開史書,不光是想弄清當年發生了啥,更得想想,這血的教訓能教給我們什么。長平之戰只是戰國亂局的一角,可它留下的尸骨,卻讓人沒法不感慨。
你說,白起這人,到底是英雄還是魔頭?他的選擇,是戰爭逼出來的無奈,還是他骨子里的冷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