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達醫曉護的第5503篇文章
“黃金密碼,養生瑰寶”
玉米,作為一種在全球范圍內廣泛種植且極其重要的糧食作物,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滿足了人們日常飲食中的基本需求,而且在傳統中醫藥學的領域中,玉米也扮演著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玉米,從種子到須、黑霉,全身皆可入藥。
01
玉蜀黍
我們通常食用的是玉米的種子部分,其在中藥中被稱為玉蜀黍,屬于禾本科玉蜀黍屬植物的種子。玉蜀黍具有調中開胃,利尿消腫之功效。常用于食欲不振,小便不利,水腫,尿路結石。在包括以白面和大米為原料的所有主食中,玉米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最高。尤其是其維生素含量,是稻米、小麥的5—10倍。玉米還含有7種“抗衰劑”:鈣、谷胱甘肽、維A、鎂、硒、維E和脂肪酸。
02
玉米須
玉米須是玉蜀黍花柱和柱頭,被稱為“龍須”,有利尿消腫、清肝利膽的功效。用于水腫,小便淋瀝,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高血壓,糖尿病,乳汁不通。研究表明,玉米須具有利尿、降壓、調節血糖、利膽、止血等作用。玉米須中的皂苷類、多糖類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活性,其利尿作用不干擾電解質平衡,安全性較高。但需注意: 玉米須降血糖作用較弱,糖尿病患者不可替代藥物。
03
玉米黑霉菌
玉米黑霉菌是由黑粉菌寄生玉米形成的孢子堆,具有益氣養陰,補氣安神,補中解毒的功效。可用來治療血虛、津液不足、口干舌燥、熱病氣陰兩傷,煩倦口渴等癥;對于心神不安、脾胃虛弱、倦怠食少、脘腹作痛或食物、藥物中毒者也有一定作用。此外,該菌可以產生黑粉菌酸,是糖脂的混合物,具有抗生素的活性,能抗真菌和細菌,其中抗革蘭氏陽性細菌的活性要比抗革蘭氏陰性細菌強。玉米黑霉需經專業炮制后使用,避免誤食霉變玉米導致中毒。
玉米的溫和性質使其適合長期食用,以下是經典食療方:
1、玉米粥:取玉米粒與大米同煮,可健脾開胃、降膽固醇,適合脾胃虛弱者。
2、玉米赤豆粥:玉米須與赤小豆同煮,具有利水消腫之效,適用于腎炎患者。
3、玉米須茶:新鮮玉米須煮水飲用,可輔助治療水腫、高血壓,夏季飲用還能清熱解暑。
特定人群需謹慎食用
1、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玉米中的粗纖維可能刺激胃黏膜,加重消化負擔。
2、糖尿病患者:玉米含較高碳水化合物(約74g/100g),過量食用可能引起血糖波動。
3、腎病患者:玉米含鉀量較高(約270mg/100g),腎功能不全者需限制鉀攝入,避免加重腎臟負擔
4、缺鈣或骨質疏松人群:玉米中的植酸會與鈣結合,影響鈣吸收。建議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如西紅柿)或飯后補充鈣劑。
5、膽結石/膽囊炎患者:玉米脂肪含量較高(約4.7g/100g),可能刺激膽囊收縮,誘發膽絞痛,建議少食或避免。
編者:趙雯琪
責編:王雪婷 趙雯琪
審核:謝東浩
單位: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光華醫院
本文為原創,圖片來源于網絡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