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松" 對于北京市民來說,非常熟悉,但一些細心的市民卻對“勁松”的讀音產生了疑惑,有人發現,在東三環勁松橋及周邊道路的指示牌上,“勁松”的拼音均標注為 “JIN SONG”;而地鐵勁松站內外的標識卻標注為“JING SONG”。相距不過 50米,卻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標注,那么,究竟誰出了錯呢?
住在附近的居民稱,從小就叫“JIN SONG”,這個讀音應該是北京人約定俗成的口語表達。
對于“勁松”的讀音,北京市交通委回應稱,現場不存在橋銘牌標識錯誤的問題。“勁”字為多音字,有“JIN ”與“JING”兩種讀音,現場拼音標識為“JIN SONG”并非標識錯誤。此外,根據市政府外辦關于商請審核城市軌道交通站名英文譯法的復函,地鐵勁松站站名標志中的“JING SONG”的拼寫也無誤。至于橋銘牌與地鐵站牌拼音統一的問題,二者均無標識錯誤,經多年運行并未出現出行困擾和信息傳遞誤導。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員趙雅麗表示,“勁”讀JING時,表示強勁有力,如“疾風知勁草”;讀JIN時,指的是力氣、精神。從語義角度,應該讀JING SONG。
“勁松”到底該怎么讀?
BRTV評論員李藏宇認為,勁松,顯然是形容松樹的強健,所以,按照標準音應該讀“JING”,但是從有這地名開始,北京老百姓都把這地方叫“JIN ”松,沒有叫“JING”松的,就跟大柵欄(dà shí lànr),不能叫大柵欄一個意思。
那么,這地方為什么叫勁松呢?還真跟松樹有關系。據民國年間出版的《北平游覽指南》一書中記載,在廣渠門外二里許,清代肅親王墓前,共種植松樹六株,直徑都有幾個人圍抱那么粗,樹身曲折,蒼勁古老、枝干縱橫,穿插下垂,多作龍蛇翻舞之狀,是當時的著名打卡景點,這六棵松樹成了當時的名勝;由于樹蔭巨大,當時用涂了紅顏色的大柱子作為支架,支撐著這六棵枝繁葉茂的古松,柱子總共有100多根。由于標識鮮明,好找好記,當地群眾便給這六棵松樹起名為架松,俗稱大架松,松樹周圍逐漸形成小村落,得名為架松村。
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改成了現在的名字“勁松”。據說靈感是來自于毛主席的一句詩: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
地名的來歷咱們搞明白了,那么,問題來了,您覺得“勁松”的“勁”到底該念“jìng”還是“jìn”呢?
來源:BRTV新聞
編輯:陳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