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2日至23日,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2021級舞蹈編導班師生共同創作的原創舞劇《困在時間里的她》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上演。
以阿爾茨海默病為敘事主線,用肢體語言詮釋記憶的消逝與愛的永恒,為觀眾帶來一場直擊心靈的舞臺盛宴,也為13名畢業生的大學生涯畫下充滿溫度的句點。
今年4月,一條群消息打破了沉寂:班主任董杰詢問分散在各地實習的學生:是否愿意返滬參與《困在時間里的她》的復排?”
這部誕生于2023年12月、僅用兩個半月完成創作的首演作品,因經費與場地限制,經歷了寒冬中道具倉庫里的水泥地排練、網購道具與服裝的艱難過程,在首演時收獲了觀眾的熱淚與業界好評。
5月,演出機會來臨,董杰心里有些打鼓,還未踏上職業道路的13名學生能悉數歸來嗎?然而“五一”假期剛過,排練廳再度被青春填滿——從北京、廣州、成都等地奔赴而來的年輕人,帶著對校園、老師和這部作品的眷戀,開啟為期兩周的“最后一舞”。
《困在時間里的她》以“記憶黑匣子”為意象,通過懸空的病床、倒置的房屋、云雨交織的時空裝置,構建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虛實交錯的內心世界。
劇中打破傳統舞劇的主演與群舞界限,同一角色由多名舞者交替詮釋,以“情感線索”串聯碎片化敘事。這種創新源自師生共創的獨特模式:董杰與劉赫兩位導師搭建框架,13名學生既是編導又是舞者,每個人都在作品中烙下獨特印記。
首演前,劇組每天清晨奔赴青浦的舞美工廠,在漏風的廠房水泥地上排練至深夜。凜冬寒風透過破損的窗戶呼嘯而入,學生們裹著軍大衣、貼著暖寶寶起舞;8萬元的極限預算下,他們用網購的服裝道具、貨車與手工搭建的雨幕裝置共同撐起詩意舞臺,“我們像是在完成一場行為藝術”,董杰回憶道,“但正是這種純粹,讓作品保有赤子之心。”
而對于首次參與大型舞劇的學生們而言,這不僅是專業淬煉,更是一堂深刻的人生課程。
在劇中同時承擔群舞編創與雙人舞演出的汪齊坦言:跳得好才能編得真。五個月后重返排練廳,他感受到團隊的蛻變:“每個動作都精準如刻度,情感飽滿到快要溢出來了,因為我們知道這是最后一次全員起舞。”
演出前夜,劉赫老師在排練廳里叮囑同學們說:“我的愿望是希望你們永遠保持對舞臺的敬畏。”
兩場演出落幕時,觀眾席久久不息的掌聲中,有人捕捉到舞者眼角閃爍的淚光——舞臺上飄落的雨絲,此刻也浸潤著現實中的離別。
當大幕落下,這部凝結著師生們心血的作品留給觀眾的不僅是懸空病床下起舞的震撼,更是對生命尊嚴的思考。
“沒有一句臺詞,卻道盡千言萬語”,首演觀眾的評語在再演場再次得到印證。編劇高雅見證著年輕舞者用身體語言穿透劇場:“那些在雨中舒展的肢體,是對抗遺忘最動人的詩篇”。
“合作比個體的成功更重要。”董杰在畢業聚餐上的贈言為這場歷時5個月的創作寫下注腳。13名舞者即將散作滿天星,但《困在時間里的她》所承載的集體記憶永不褪色——正如劇中那個永遠旋轉的時間裝置,記錄著青浦廠房里的呵氣成霜,記錄著水泥地上的汗水印記,更記錄著中國舞蹈新生代用真誠與熱愛澆筑的藝術初心。
這場關于告別的演出,已然成為他們藝術長路上永恒的坐標。
原標題:《演界 | 師生共鑄時光記憶:《困在時間里的她》用肢體對抗遺忘的詩意告別》
欄目主編:張春海 文字編輯:蔣迪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董天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