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突破美國后院?印媒:陣風慘敗后,24架殲10C已打入南美市場
哥倫比亞考慮采購24架中國殲-10C戰機,或成南美首個裝備中國四代半戰機的國家。
哥倫比亞空軍正在經歷裝備危機。
他們手里能飛的戰斗機只剩9架以色列"幼獅",這些服役30年的老爺機零件斷供,發動機壽命耗盡。
總統佩特羅剛簽完"一帶一路"協議,轉頭就開始考察中國戰機——這時間點卡得精準。
美國現在有點尷尬。
哥倫比亞原本是鐵桿盟友,今年兩國因為外交摩擦鬧僵了。
十年前哥方就想買F-16V,現在直接跳過美國找中國談生意。
更扎心的是,殲-10C在印巴空戰把法國陣風揍趴下的實戰表現,直接給哥倫比亞吃了定心丸。
南美空軍現在流行"看菜下飯"。
阿根廷原本要買中巴合研的梟龍,結果被美國用二手F-16截胡。
但哥倫比亞情況特殊——以色列斷供零件、法國陣風太貴、瑞典鷹獅談判拖沓,現在只剩中國方案最實際。
殲-10C掛載的PL-15E導彈能打200公里,價格只有法國陣風的三成,這筆賬誰都會算。
美國后院起火不是偶然。
南美軍購市場三十年沒變過,現在出現三個關鍵轉折點:
第一層:武器采購開始"去意識形態化"。
委內瑞拉買俄制戰機被制裁后,南美國家學精了——既要性能靠譜,又要避開美國長臂管轄。
殲-10C全產業鏈自主可控,發動機、導彈、雷達都是國產,這點直接戳中哥倫比亞痛點。
第二層:實戰成績打破技術偏見。
法國陣風在南美推銷十幾年,現在被殲-10C用實戰打臉。
PL-15E導彈殘骸出現在印度境內,美軍情報部門都承認空戰結果,這種活廣告比銷售手冊管用一百倍。
第三層:裝備換代觸發連鎖反應。
哥倫比亞如果開這個頭,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都會重新評估采購計劃。
中國戰機現在能提供全套解決方案:培訓體系、彈藥供應、后期維護打包出售,這模式比西方軍火商靈活得多。
更深層的博弈在于戰略布局。
美國在拉美強推"民主峰會"時,中國用"一帶一路"簽下23個國家。
戰斗機訂單背后是產業鏈整合——這次賣飛機,下次就能賣預警機、防空系統,形成完整作戰體系。
南美軍購市場有三個死結正在松動:
1.價格門檻:法國陣風單價1.2億美元,F-16V也要8000萬,殲-10C報價4000萬還包訓練
2.政治捆綁:買美制戰機必須接受人員審查、使用限制,中國合同沒有附加條款
3.技術代差:哥倫比亞現役戰機雷達探測距離80公里,殲-10C的AESA雷達能看200公里
有個細節值得玩味:哥倫比亞空軍現有22個戰斗機中隊,這次采購24架剛好夠換裝兩個中隊。
這種"小步快跑"的采購策略,既能測試中國裝備可靠性,又避免刺激美國過度反應。
南美天空要變天了。
如果殲-10C成功落地波哥大,意味著美國經營七十年的"后院防線"出現裂痕。
這不是簡單的軍火買賣,而是全球地緣格局洗牌的先兆——當中國制造的戰斗機開始守護他國領空,世界規則的改寫就進入了新章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