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最近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美國空軍一架70多歲的老飛機——B-52轟炸機,已經被列為美國對華戰術核打擊的頭號王牌,甚至壓過了F-22、F-35這些隱形戰機,給中國造成重大威脅。而就在前不久,美國《空天軍雜志》還稱,美國已經將數架B-52部署在印度洋基地中。
(圖1)
B-52(如圖1)的恐怖之處,恰恰在于它的“不先進”。
八臺老式渦扇發動機的轟鳴聲從越南戰爭響到今天,卻依然能扛著70噸彈藥從關島一路奔襲到中國沿海。
更諷刺的是,美軍計劃讓B-52再服役30年,新換的英國勞斯萊斯發動機反而讓這架老飛機比許多中國現役轟炸機更年輕。這種“用古董打未來戰爭”的荒誕現實,揭穿了軍事科技競爭中最殘酷的規則:武器代差從來不是按出廠年份算的,而是看誰能把簡單粗暴的招數玩到極致。
中國對B-52的焦慮,本質上是對美國“低成本霸權”的恐懼。一架B-52的運營成本不到F-35的三分之一,卻能搭載20枚射程媲美東風導彈的AGM-86巡航導彈。當美軍把這種轟炸機部署到迭戈加西亞基地,相當于在印度洋放了個隨時能打到長江三角洲的移動導彈庫。
這種非對稱優勢讓五角大樓實現了戰略上的“四兩撥千斤”:用上世紀的技術平臺,逼著對手在21世紀軍備競賽中不斷提升自己。
(圖2)
但真正讓中國擔憂的,是B-52背后那套“核常模糊”的戰術劇本。
這款轟炸機既能扔常規精確制導炸彈支援臺海作戰,也能突然發射低當量核彈頭(如圖2)打擊內陸導彈發射井。這種“左手菜刀右手核按鈕”的雙重身份,完美契合美國近年推行的“靈活核威懾”戰略。
可以說,B-52掛著核彈頭貼著防空識別區飛行的舉動,與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莊嚴承諾形成明顯對比。
更致命的是,美軍正在給B-52配備“核?;煅b”彈艙,旨在應對中國福建艦與核設施。
這份研究報告刻意淡化B-21等新型隱身轟炸機的威脅,反而暴露出解放軍戰略界的務實算計。比起尚未大規模部署的科幻武器,B-52背后200多架現役機隊、超過5000枚庫存巡航導彈才是看得見的威脅。
(圖3)
中國顯然清楚:美軍真正的殺招從來不是單件武器的先進性,而是像B-52這樣經過六十年迭代的“系統化暴力”——關島的起降跑道(如圖3)、太平洋上的加油機網絡、太空中的導航衛星共同構成了一個常規導彈難以摧毀的作戰生態。這種“老樹開新花”的戰斗力生成模式,或許比任何新型武器都值得中國警惕。
當中國科學家們埋頭模擬B-52的打擊路徑時,他們真正解碼的是一套美國經營了半個世紀的霸權算法:用最低調的平臺承載最致命的選項,用最傳統的手段達成最激進的威懾。
B-52的持續升級證明,在大國對抗中,決定勝負的往往不是技術參數的巔峰對決,而是誰能把看似過時的工具玩出顛覆性效果。
對中國而言,應對B-52威脅不僅需要發展反隱身雷達或高超音速導彈,更需要重構整個威懾哲學——當對手把核常界限模糊當作戰略籌碼時,或許只有跳出“武器對武器”的軍備競賽思維,才能找到破局的關鍵支點。
#瞭望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