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晚上八點多,杭州某小區樓下傳來一聲悶響。
幾分鐘后,警方趕到現場,確認墜樓的是一名年僅9歲的男孩。
他叫朱宏鑫,是最年輕的天才棋手,但此刻,他的書包里躺著一張皺巴巴的紙條,上面歪歪扭扭地寫著:“爸爸,我好累。”
而就在前一天,他父親的朋友圈更新了一條動態,內容是對孩子最近一次比賽成績的抱怨:“偉星杯打的一塌糊涂,還是缺乏大賽經驗。”
配圖是孩子領獎時手臂上青紫的傷痕,這條朋友圈,成了壓垮朱宏鑫的最后一根稻草。
7歲那年,朱宏鑫在全國少兒圍棋公開賽上以九戰全勝的成績奪冠,成了福建圍棋協會年齡最小的“明星選手”。
此后,他的生活被切割成兩個世界。
賽場上,他是聚光燈下的“神童”,回到家,他是父親棍棒下的“囚徒”。
父親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輸棋一次,打一次。
哪怕朱宏鑫拿了冠軍,只要某一盤棋沒下到完美,父親照樣當眾扇耳光、踹肚子。
一次比賽后,孩子被踹得趴在地上嘔吐,父親卻指著圍觀人群罵:“看什么看?我管教兒子天經地義!”
更令人窒息的是,父親的朋友圈像一本暴力日記。
嬰兒時期的朱宏鑫扶著圍欄學站立,配文卻是“以后不乖就揍你”。
領獎臺上的照片里,孩子手臂的淤青清晰可見,評論區有人問起,父親回復:“玉不琢不成器。”
朱宏鑫不是沒求救過。
他曾偷偷告訴棋院的老師“爸爸打我”,老師卻勸他“嚴師出高徒”。
有家長目睹他被打后報警,警察來了也只是口頭警告。
更諷刺的是,父親的名字始終沒上家暴黑名單,因為公共場所打孩子不算犯罪。
母親離婚時想帶走他,但父親以孩子需要專業訓練為由爭奪監護權。
法院最終將朱宏鑫判給父親,理由很“現實”:“父親能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
從此,母親只能隔著手機屏幕看兒子身上的傷。
最后一次通話時,朱宏鑫小聲說:“媽媽,我下棋的時候手在抖。”
悲劇發生前半小時,朱宏鑫剛結束一場訓練賽。
父親嫌他“走棋太慢”,當著隊友的面撕了他的棋譜。
孩子默默撿起碎片,轉身走向天臺。
監控錄像顯示,他站在欄桿邊發了很久的呆,最后摸了摸口袋里的圍棋棋子,縱身躍下。
法醫在驗傷時發現,這個9歲男孩的肋骨上有三處陳舊性骨折,膝蓋的淤青從紫色褪成暗黃。
這是長期遭受踢打的痕跡。
翻完朱父的朋友圈,會發現一個扭曲的邏輯鏈。
他年輕時創業失敗,婚姻破裂,人生唯一的“勛章”就是兒子的獎杯。
他給兒子報最貴的圍棋班,卻連孩子對芒果過敏都不知道。
他炫耀“我兒子比柯潔還牛”,卻從沒問過孩子“今天開不開心”。
這種教育方式正在摧毀無數家庭。
遼寧16歲的于行健跳樓前,父親逼他每天學習18小時,理由是“我當年沒考上清華”。
13歲的韋婷喝農藥自殺,因為媽媽翻她日記后罵她“不要臉”。
這些父母像賭徒一樣,把孩子當成翻身的籌碼,卻忘了孩子是活生生的人。
圍棋沒有死局,人生不該有投子認輸。
朱宏鑫死后,有網友在圍棋論壇發起“讓一局”活動:成年人故意輸給小孩,只為告訴他們“輸棋不可恥”。
教育的本質,不是把孩子雕琢成完美的獎杯,而是守護他們生而為人的溫度。
就像芬蘭的孩子在森林里摔跤也不會挨罵,因為大人相信:“傷口會愈合,但恐懼會扎根。”
當我們學會用擁抱代替巴掌,用“沒關系”代替“必須贏”,或許才能解開那個困住無數孩子的死局。
畢竟人生這盤棋,從來不是單靠勝負定輸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