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好的模樣是點燃生命,
而非雕刻完美。
01
成為天才要付出什么代價?
有時,可能是生命。
02
5月19日有網友爆料,
9歲的天才圍棋少年朱宏鑫,
跳樓自殺。
當這個消息傳來時,
很多圍棋圈的人都震驚了。
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卻匆匆謝幕。
朱宏鑫小朋友在圈內挺有名氣的。
2023年,年僅7歲的他九戰全勝,
拿下全國少兒圍棋公開賽
幼兒組冠軍。
2024年7月,
他又在全國少兒圍棋公開賽,
獲得團體和個人第一名。
今年5月,
再次斬獲全國賽兒童組個人冠軍。
就在今年4月,
還晉升到業余6段。
9歲業6是什么概念呢?
相當于省冠軍級別,
對應國家一級運動員,
并且水平已經接近職業低段棋手。
他還這么小,
發展潛力可以說非常非常大。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孩子,
竟然跳樓輕生,
并且在跳樓的當天還在進行比賽。
他才9歲啊,
吃根雪糕都能高興半天的年紀,
究竟遭遇了什么,
才能讓他放棄生命?
然而,了解完了背后的故事,
才發現命運的悲劇,
其實早已埋下注腳。
03
據相關媒體爆料,
朱宏鑫的死跟他父親有關。
更確切的說,
他是被父親“逼”死的。
在父母離婚后,
朱宏鑫跟隨父親一起生活,
當他在圍棋上初現天賦時,
他人生的悲劇也就開始了。
也許是對朱宏鑫寄予太多期待,
朱宏鑫的父親對他極其嚴苛,
甚至已經到了變態的程度。
下圍棋輸贏是常事,
但他爸爸無法容忍。
很多家長曾反映,
只要朱宏鑫輸棋,
他爸就在眾目睽睽之下怒扇他耳光。
甚至還用腳踹。
今年5月的“明仕杯”,
朱宏鑫拿到了冠軍,
但僅因為一盤棋沒發揮好,
下場又挨了一頓揍,
孩子當場疼得爬不起來,
又不敢吱聲。
這是什么瘋癲父親?
難不成有超雄綜合癥?
輸了要打,贏了比賽也要打,
難道打孩子打上癮了?
就連著名圍棋職業選手柯潔,
也有輸的時候,
如果柯潔給這個父親當小孩,
也免不了一天3頓毒打。
其實在朱宏鑫身上,
幾乎沒斷過傷,
幼小的手臂,
都是觸目驚心的傷痕。
據知情人士透露,
有一次打得太狠了,
別的孩子家長上前勸阻,
也差點被打,
最后還是保安救下了他。
有網友去看了朱父發的視頻,
“孩子吃個飯,他都要拼命的催,
孩子說已經是最大口了。”
而就在朱宏鑫出事的前一天,
他爸爸還在朋友圈抱怨:
“偉星杯打的一塌糊涂,
還是缺乏大賽經驗。”
而這次比賽“一塌糊涂”,
挨打的懲罰恐怕也是不可避免。
我不敢想象,
在這種恐怖的氛圍中,
朱宏鑫是怎么捱過一天天的。
看似孩子下圍棋,
他又何嘗不是父親的一顆棋子?
不容許孩子有任何失誤,
用毒打、辱罵的方式,
去摧毀一個孩子對人生所有希望。
9歲的孩子,
哪有太多悲觀厭世的想法?
他明明就是被逼到崩潰了,
最后只想用死來逃離掌控啊!
在孩子縱身一躍的那瞬間,
究竟在想什么?
是覺得人生如棋局一樣,
已經是死局,
所以干脆投子認輸嗎?
04
平庸了一輩子的人,
在孩子身上享受到了權力的滋味,
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有人說,在圍棋圈里,
打孩子是很常見的現象。
只是朱宏鑫這個例子太極端了。
很多家長認為不打不成才,
要想從業余沖上職業選手,
僅靠天賦還不夠,
需要長久的訓練,
大量的錢和精力,
很多棋童都需要離家學棋,
全國各地去比賽,積累經驗。
這意味著父母有一方不能工作,
一旦發現孩子成績不理想,
父母的期望產生落差,
就會勃然大怒。
望子成龍無可厚非,
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天才?
當一個普通孩子難道是原罪嗎?
明明自己再普通不過,
卻渴望孩子一飛沖天,
用極端的方式去壓迫他們,
這究竟是愛,還是詛咒?
那些拿著鞭子驅趕孩子的父母,
最終可能沒養出天才少年,
而是毀了孩子一生。
05
我想起遼寧16歲少年自殺的故事。
于行健是公認的天才少年,
他曾獲得
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大賽金獎、
全國信息奧數銀牌,
毫不夸張地說,
他曾“拿獎拿到手軟”。
可這個看上去風光無限的少年,
內里早已千瘡百孔。
在于行健朋友眼里,
他喜歡游戲、逛街、唱歌,
對天文和攝影也很感興趣,
藏了很多相關的書籍,
但這一切,
都被書山題海取代。
在他父親的祭文里,
不難看出他為什么會變這樣:
“很多你不喜歡的事,
都是在為爸爸媽媽在做……”
“你每天都在煎熬,
多次暗示爸爸媽媽,
你很想去找你的世界……”
很顯然,學習對于行健來說,
不再是快樂,而是痛苦,
是無法掙脫的束縛,
他只是在熬,
在為父母的期待堅持。
今年3月的省隊選拔賽,
于行健的名字首次跌出前三,
下降幅度很大,
這是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個承載著父母期望的孩子,
這個被“天才”光環禁錮的孩子,
將這一次滑鐵盧,
當成了人生的崩塌。
他縱身一跳,
將生命定格在最好的年紀。
還有“天才少女”韋婷。
13歲的她,
為了逃離父母的期待和掌控,
在賓館服農藥自殺。
韋婷曾多次獲得市數學、作文競賽獎,
在省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賽中,
也奪得二等獎獎杯。
13歲,
本該是對世界最好奇的年紀,
但父母卻無數次強調:
“學習成績一定要優異,
爭取考上一流名校。”
他們給女兒報了很多輔導班,
每天除了學校的作業,
回家還有數不盡的強化訓練。
在重壓之下,
韋婷時常覺得喘不過氣來。
事件的導火索是一篇日記。
假期的某天,
媽媽擅自進入韋婷的房間翻看日記,
日記里記錄了她青春期的悸動迷茫,
那些“想念、喜歡”的字眼,
讓媽媽覺得無比刺眼。
她斷定韋婷在和班上男生談戀愛,
怒不可遏地要求女兒如實交代,
韋婷否認戀愛指控,
母女倆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媽媽不僅沒收了她的日記,
甚至還聯絡了男生的家長,
讓他們好好管教自己的兒子,
別影響自己的女兒。
這是韋婷心里一根刺,
也把她推到了死亡邊緣。
在她留下的遺書上,
有這么一段話:
“爸、媽,
我不喜歡你們給我的這個生命,
因為你們讓我活得實在太累,
整天除了讓我學習還是學習。
今天自己在外面度過的這一天真好,
什么都是自由的。
這天很自我,很快樂,
雖然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了,
但我仍十分高興。”
短短幾行字,
卻展示了一個女孩
短暫的痛苦的一生。
孩子用死亡逃脫父母的掌控,
這是一個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
父母以為自己在為孩子鋪路,
而孩子早已要窒息。
那些沉甸甸的期待,
不是動力,而是枷鎖。
06
教育家傅雷曾說過:
“教育當以人格教育為主,
知識其次。
孩子品德高尚,為人正直,
學問欠缺一些沒有關系。”
可是很多父母唯結果論,
他們拼了命雞娃,
把所有期望傾注在孩子身上,
卻不知孩子早已奄奄一息,
他們要么在重壓之下崩潰,
要么在痛苦之中逃離。
曾令無數父母向往的完美兒子張一得,
在父親沉甸甸的期待和規訓下,
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北大數學天才柳智宇,
從小生活在父母的期望和壓力之下,
做不完的題,學不完的功課,
讓他對生命的意義都產生迷茫,
為了逃離管控,
他放棄了麻省理工全額獎學金,
選擇成為一名寺廟法師。
家,本該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
父母,本該是孩子前行的燈塔,
可是最終,
他們成了孩子不愿回首的噩夢。
無止盡的學習,
永遠無法滿足的成績,
不被看見的努力,
那不是家,
是孩子渴望逃離的牢籠。
07
家長無法接受孩子成績普通的背后,
其實就是無法接受孩子是個普通人,
他們更無法接受自己階層的滑落。
那些拼了命雞娃的父母,
不少是因教育受益的群體,
他們對“教育改變命運”深信不疑,
害怕孩子將來失去競爭力,
害怕孩子最終滑落至底層,
于是,學區房、輔導班層層加碼。
他們表面看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實際上,
這何嘗不是父母內心的投射?
還有很多父母,
年輕時沒機會上大學,
就拼了命讓孩子完成這個目標;
年輕時沒能力出人頭地,
就往死里卷孩子,
他們將自己未竟的夢想
強加到孩子身上,
卻忘記了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父母和孩子的命運,
只能是相互尊重和成全。
父母給孩子的教育,
是點燃生命,
而非雕刻完美。
是不管你什么模樣,
成功或失敗,
輝煌或平凡,
爸媽依然能無條件被愛。
正如《哪吒》里殷夫人那句臺詞:
“娘從來沒在乎過你是魔是仙,
娘只在乎你是娘的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