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增強文化自信的政策,進一步豐富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蓬江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今年在全區積極推廣“百部精品廣播劇思政課”活動,通過特聘任蓬江區中小學“六大”思政工作室主持人及全體成員為江門市蓬江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百部精品廣播劇思政課講師團。自3月28日在紫茶豐雅小學舉辦啟動儀式以來,各思政工作室成員校陸續開展廣播劇思政課。
2025年5月,蓬江區團隊思政張又紅名師工作室成員校以"沉浸式藝術教育"為載體,為江門學子打造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堂——廣播劇進校園。
本次活動從眾多作品中精選《大國工匠》《禾下乘涼夢》《今生無悔》《山海漁歌》《紅旗飄揚》《守望黃河口》等11部經典廣播劇。通過“一校一劇”的特色傳播形式,八校聯動,把傳統文化、思政理念以及情感教育巧妙融入校園生活,為青少年的全面發展注入全新動力。
江門市紫茶中學以紫慧之聲廣播站和思政班會課為平臺,利用思政班會及課間時間,向全校師生播送優秀廣播劇《大國工匠》。這部廣播劇生動勾勒出中國三代產業工人的群體形象,引導并號召學生學習他們“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激勵紫中學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征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江門市華僑中學依托紅領巾廣播站,利用課間十分鐘向全校少先隊員播送廣播劇《禾下乘涼夢》,用聲音傳遞袁隆平院士偉大的夢想與無私的奉獻精神。學校還組織優秀學生齊聚報告廳收聽該劇,并安排現場講解,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劇情,激勵他們追逐夢想、努力奮進。
五邑碧桂園中英文學校借助紅領巾廣播等形式將廣播劇引入校園。學生們在《今生無悔》中,深刻感受中國核潛艇事業開拓者黃旭華等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奉獻精神;在《赫哲人的“伊瑪堪”》里,領悟赫哲族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心中種下文化傳承的種子。
虎嶺初級中學以紅領巾廣播站為陣地,每日課間十分鐘定時播送優秀廣播劇《山海漁歌》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漁歌的韻律和情感表達,引領學生感受聲音藝術的獨特魅力,激發對非遺的興趣與認同感。
樓山初級中學晨曦紅領巾廣播站特設立“廣播劇思政課”專欄,在清晨的美好時光向全校師生播放優秀廣播劇《紅旗飄揚》,并開展“優秀思政廣播劇進班級”活動,通過聽覺的方式學習思政課,加深學生對思政內容的印象。
江門市港口中學通過廣播站和班級主題班會等方式推送廣播劇《回家》。該劇講述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科學家創新探索大熊貓野化放歸自然、回歸家園的圓夢故事,將大思政理念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們在聆聽中感受時代的脈搏。
江門市第八中學以廣播劇《南海榕》為主要內容在課堂上進行推廣。學生們認真了解該劇的創作背景,深入聆聽劇情,從更深層面理解其內涵與價值,學校借此鼓勵學生積極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活動同步輻射到蓬江結對學校恩城二中,創新性地采用“廣播劇沉浸聆聽+思政課堂深度解析”雙軌模式,以廣播劇《守望黃河口》為載體,通過“聲動黃河情”的沉浸聆聽與“理筑中國夢”的課堂思辨,將生態守護、文化傳承與家國擔當融合為一體。學生在聲波中觸摸黃河的脈搏,于對話中體悟精神的傳承,以“聲”啟智、以“思”潤心,實現思政教育從“入耳”到“入魂”的深度浸潤,厚植新時代青年的擔當意識。
廣播劇進校園,不僅是教育形式的創新,更是一場觸動心靈的成長之旅。從文化啟蒙到精神傳遞,從紅色傳承到民族探索,多元主題的廣播劇正以“聲”入人心的力量,聲動校園,劇傳薪火,為江門學子鋪就了一條兼具理性思考與人文溫情的成長之路。
編輯 | 蓬江發布編輯部
來源 | 蓬江區教育局、蓬江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指導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