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查理·芒格在哈佛法學院演講時說:在我因貧窮而自卑時,有3個習慣改變了我。
其中之一是:Invert, always invert.
翻譯過來是:反過來想,永遠反過來想。
不管是演講、訪談,還是自傳,這句話反復被芒格提及。
什么意思呢?我先講幾個故事。
01
十九世紀末,一位英國商人計劃在非洲大草原上建立野生動物園。
為了能更好地展示動物的野性,如何將籠子造得更大、更牢固,是最大的難題。
商人請來很多專家和建筑公司,卻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除非把籠子造得看不到邊界,否則動物園體現不出野生和自然的特點,但這樣所需的成本將遠超預算。
此時,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建議:為什么不把人和動物的位置反過來呢?
隨后,他承諾以極低的價格承包這份業務。
商人聽完輕蔑一笑,認為年輕人異想天開,沒有理會。
后來,商人繼續在籠子建造上投入資金,直到瀕臨破產才放棄。
而年輕人卻找到投資人,他設計出一種特殊的觀光車,把動物放出籠子,將人裝進籠子。
靠著這種觀光車,他建立了當時最大、最省錢、最具野性的私人動物園,賺得盆滿缽滿,他就是英國傳奇商人卡爾根貝克。
02
1853年,圣弗朗西斯科也就是現在的舊金山,掀起一股淘金熱。
一時間,工人扔下工具,海員拋棄了船只……甚至連傳教士也離開了布道所,涌向金礦發源地。
一位青年也來到舊金山,幻想通過淘金發財。
然而,淘金者實在太多了,即便在邊緣地帶也是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一連幾天都沒有淘到金子。
青年便想,自己淘金是為了賺錢,可當下淘金太卷了,處處都是淘金者,不如換個方向,來做淘金者的生意。
他注意到,淘金工作需要長時間匍匐在岸邊,人們的衣服經常被磨破,苦不堪言。
于是他收購了一批結實的丹寧布和帆布,制成專門的淘金工作服,賺了一大筆錢。
這位年輕人就是李維·斯特勞斯,他靠著淘金熱發家,打造出李維斯牛仔褲商業帝國。
03
20世紀60年代,美國90%的家庭都有了電視機,因此電影院的生意變得蕭條。
大部分電影院的盈利點不再是電影票,而是靠賣爆米花和飲料帶來的利潤。
戴維·沃勒斯特是一家連鎖劇院的高管,每天都在為這個邊緣行業擔憂。
為了提高利潤品的銷量,他嘗試過很多策略,諸如:日場特價、買一贈一等,但收效甚微。
某天他突然想到:有沒有可能問題不在價格上,而在環境上。
在公共場合,不會有幾個人愿意讓別人看到自己嘴巴吃個不停,更何況還有翻動包裝袋帶來的聲響。
于是沃勒斯特改變策略,把“如何提高爆米花銷量”這個問題,變成了“如何讓顧客吃的方便”。
他先是將爆米花由袋裝改為桶裝,隨后又減弱電影院內部的燈光。
隨著這些改變,利潤商品的銷量果然持續增長。
沃勒斯特的電影院也因此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時光。
04
第一個故事,卡爾根貝克將人關進籠中,讓動物馳騁在荒野。
第二個故事,李維·斯特勞斯把淘金賺錢改為賺淘金者的錢。
第三個故事,戴維·沃勒斯把固有的降價思維換成了創造環境的想法。
他們都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思維的杠桿就是如此之強大。
當主路擁堵不堪,不妨回到原點,另辟蹊徑,從旁支小道突圍出去。
這就是19世紀數學家卡爾·雅可比提出的概念:逆向思維。
這也是芒格為什么常說:反過來想,永遠反過來想。
05
“逆向思維”本是數學上的概念,卻得到了查理·芒格、馬斯克等富豪的擁躉。
馬斯克也曾提出,99%的人都是正向思維者,而唯有逆向思維才能讓你脫穎而出,與眾不同。
遇到問題不急于應對,而是眼光投向全局,正反思考,才能找到最佳方案。
然而現實中的我們,大多和那位只會加固籠子的商一樣,一個勁地跟眼前的問題死磕,撞得頭破血流也不肯換條路走。
這是典型的線性思維。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思維是一堵墻,世界就在墻的另一邊。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絕路,能擋住你的只有你的固化思維。
遇到問題走進死胡同的時候,不妨掉個頭,說不定就能走到柳暗花明處。
如何養成“逆向思維”?兩點建議提供給你:
1. 把結果當起點
經驗是把雙刃劍。它讓我們處理問題更高效,但也容易讓我們陷入思維定式。
騰訊副總裁郄小虎,多年前在谷歌工作時,負責提升廣告的轉化率。
當時中國區轉化率非常低,他和同事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嘗試過放大廣告字體、改變背景色調等方法,卻都沒什么成效。
就在部門上下一籌莫展時,郄小虎卻開始思索:用戶會怎么使用它?
為此它開始模仿用戶的習慣,結果發現:由于很多網站頂端常放一堆密集廣告,中國用戶打開網頁,經常跳過頂部,直接瀏覽下面。
而谷歌廣告的展示位,剛好也在最頂部。
于是在郄小虎的提議下,公司把廣告調到最下面,沒多久轉化率就提起來了。
憑借過人的思維能力,郄小虎得到了上司的賞識,很快就被提拔為主管。
正如梅多斯所說:
在看待問題時,請花多一點兒時間站在一個有利的位置,讓你能夠高屋建瓴、通觀全局,而不要局限于從一開始吸引你的那個具體問題。
追本溯源,著眼全局,把結果當起點,找到問題的關鍵節點,方能一擊制勝。
2. 手腳別走在腦子前
我們總習慣地以為,每個問題都對應著一個標準答案。
所以在遇到問題時,總是不假思索,立即著手去解決問題。
這種線性思維,會把你困在籠中,疲于應付,永遠處于被動。
但逆向思維告訴我們,有時候問題本身才是關鍵。
《這就是人性》中有一個故事。
哈桑借給一位商人2000元,卻把借據弄丟了。
眼看快到還款日期,哈桑焦急萬分,在當時沒有借據是不被法律認可的。
朋友納斯列金給哈桑出了個主意,讓他寫信給商人,催促商人把欠的2500元早點還清。
哈桑很疑惑:丟了借據,讓商人還2000元都難,怎么還能問商人要2500元呢?
但哈桑還是照做了。
很快他就收到了商人的回信:我向你借的2000元,不是2500元,到時候就還你。
最后,哈桑根據這封信成功要到了欠款。
遇到事情,不要陷于應激行動,而是多問自己最終的目的。
如作家金惟純所言: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在更高的維度才能找到。▽
查理芒格說:要朝前想,更要學會往后看。
真正優秀的人,不僅能埋頭苦干,更懂得抬頭看路。
如果現在的你,也感覺前進乏力,不妨試試逆向思考,換一條賽道試試。
點個贊吧,讓我們一道,逆流而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