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良知”故土遭遇“三不發”禁令 —
文|賈也
2025年5月23日,一段視頻在浙江余姚姚北實驗學校的家長群中迅速傳播,畫面令人震驚:食堂絞肉機內驚現大量蛋白質含量超標的“白嫩小可愛”正在翻滾。
這一幕不僅令所有觀看者感到無比震驚,也再次將校園食品安全問題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從江西“指鼠為鴨”的荒誕劇到余姚“蛆蟲絞肉機”的恐怖片,這些事件并非孤立個案,而是揭示了教育系統內部腐敗與監管失效的深層次問題。那些在金屬縫隙間瘋狂蠕動的蛆蟲,不僅僅是食品衛生問題的象征,它們用生物學常識向公眾發出無聲的嘲諷:1至3天的孵化周期暗示著這臺絞肉機要么長期未清洗,要么從未徹底消毒。
更加諷刺的是,這一切竟然發生在實施“家長陪餐制”的眼皮底下——當監督機制淪為形式主義,那些不開放食堂、依賴預制菜的學校里,又隱藏著多少尚未曝光的“舌尖上的生化危機”?姚北實驗學校曾以“A級食堂”自居,如今卻因蛆蟲的狂歡撕碎了所有榮譽的面具:設備清洗流程淪為空洞的形式,家長監督成為流于表面的“打卡儀式”,所謂的“舌尖上的安全”不過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面對這種輿情危機,校方的“應急表演”——要求家長噤聲的“三不發”(“不要去發抖音、小紅書和朋友圈”)指令,仿佛是當代版“文字獄”的再現,試圖用信息封鎖掩蓋制度的潰敗。這種“鴕鳥式”的應對策略,不僅是對家長知情權的無情踐踏,更是對教育初心的徹底背叛。
余姚素有“文獻名邦”之稱,嚴子陵、王陽明、黃宗羲、朱舜水等先賢的思想光芒曾照亮此地千年文脈。如今在這片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故土上,上演如此厚顏無恥的“遮羞”戲碼,不禁讓人質疑:“致良知”的教誨與“昧良心”的實踐相遇時,究竟是哲學的異化,還是人性的潰堤?
2023年教育局局長王勝戰落馬轟動一時,其中也牽涉到了貪污學生餐補,如今看來余姚教育系統并未做到刮骨療傷,去除余毒,所以才會再度爆發“蛆蟲風暴”。我們不禁思考:那些威脅家長刪除視頻的“黑手”,是否正是權力腐爛的“共生體”?當監管鏈條斷裂成各自為政的孤島,當問責機制成為擺設,當日常巡查止步于突擊檢查的“窗口期”,那些未被曝光的“鼠頭鴨脖”,又在暗處吞噬著多少孩子的健康?
王陽明“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哲學,在蛆蟲橫行的絞肉機前顯得格外刺耳。當教育者用“營養餐”的名義喂養蛆蟲,當監管者用“示范?!钡墓猸h粉飾世間太平時,這場公共危機已演變為文明進程中的道德困境。它不僅揭示了教育系統的管理失效,更折射出整個社會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價值迷失。
解決這場危機不能僅僅依靠所謂的消殺與形式上的通報,它必須成為推動系統性改革的起點:建立穿透式的監管體系,讓每個環節都經得起最嚴格的檢驗;重構責任追究機制,使每項榮譽都承載起“致良知”的重量;完善社會監督網絡,使家長陪餐制真正成為“知行合一”的實踐場域。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避免“舌尖上的蛆蟲”成為時代的隱喻,讓校園餐桌重歸應有的尊嚴與溫度。否則,當每位家長不得不化身“食品安全偵探”,當每所學校都可能成為潛在的“蛆蟲工廠”時,我們培養的究竟是未來的希望,還是社會的病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