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社會,科舉制度無疑是極為重要的制度之一。
作為科舉體系的最高層級考試,殿試是士人階層通往權力核心的終極考驗。
殿試真正形成制度始于唐代。
但唐高宗時期的科舉仍帶有明顯的貴族政治殘余,門閥子弟憑借家族聲望即可獲得舉薦,普通士人難有出頭之日。
武則天的登場徹底改變了這一格局,公元690年,她在紫微城洛城殿親自主持殿試。
這場被稱為“天授策試”的考試不僅是對士人學識的考核,更是武則天鞏固皇權的政治手段。
她通過繞過門閥掌控的選官體系,直接從寒門士子中選拔人才,打破了魏晉以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傳統束縛。
據《唐會要》記載,此次殿試持續數日,應試者達萬人之多,開創了皇帝親選人才的先例。
至北宋初年,殿試制度迎來關鍵轉折點。
宋太祖趙匡胤為削弱相權正式將殿試定為常制,規定“禮部貢院試合格舉人,由皇帝親策于殿廷”。
到了宋太宗時期則進一步完善流程,不僅創設“三甲”制度,并確立糊名謄錄之法,在試卷上密封考生姓名、籍貫,由專人謄抄防止舞弊。這一系列舉措,使殿試成為兼具權威性與公平性的國家大典。
從此之后,殿試制度趨于成熟,也成為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
明代殿試固定于紫禁城奉天殿,由皇帝親自擬定策題,策題內容多涉治國安邦、民生疾苦。
如明嘉靖二十三年策題便問及“備邊、理財、弭盜、安民”四事,要求考生提出具體方案。
清代殿試流程更為繁瑣,考生需先通過會試獲得貢士資格,再經復試、殿試、朝考等多重考核。
殿試當日,考生要跪在殿內金磚地上寫對策,字數需在兩千字以上,耗時有時長達一整天。
由閱卷大臣初評選出前十名,再由皇帝判定最終名次,若出現字體不佳、格式有誤,即便策論出色也不得列入一甲。
可見對“身、言、書、判”綜合素養的重視。
殿試放榜是京城最盛大的慶典之一,新科進士將身著大紅吉服在太和殿前親耳聽皇帝宣讀名次。
隨后由禮部官員引領,從紫禁城正門午門出宮,這一禮遇唯有殿試鼎甲才有資格享受,足見皇權對人才的極致推崇。
據統計,明代進士中出身寒門者近五成,這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堪稱奇跡。
但殿試的局限性也日益顯現,明代科舉內容僵化于四書五經,策論則多有套路可循。
顧炎武就曾經批判:“八股之害,等于焚書!”
后來的歷史也證明,科舉制度培養出的士人已難以應對西方列強的挑戰,改革乃至廢除成為歷史必然。
1905年9月2日,清廷宣布實行一千三百余年的科舉制度正式廢止,殿試隨之退出歷史舞臺。
但這一制度的影響并未消散。
例如殿試流程中的密封、謄錄等防弊措施,仍在各類考試中沿用,甚至“狀元”“榜眼”等稱謂,也演變為社會對行業頂尖人才的稱呼。
從東京汴梁的金鑾殿到北京紫禁城,殿試始終與王朝興衰緊密相連。
它既是皇權吸納精英的政治工具,也是士人實現價值的唯一通道,既推動了文化的繁榮,也桎梏了思想的創新。
中國古代政治也隨之在穩定與變革、開放與禁錮之間,尋找著微妙的平衡。
“殿試掌于皇帝,所以定甲第之高下,示恩出自上?!?/p>
這些字句,如今讀來仍能感受到其中承載的歷史重量。
它不僅是紙堆中的制度條文,其透露出對人才的重視、對公平的追求,以及對制度創新的探索,都是殿試留給后世最珍貴的遺產。
參考資料
《新唐書·選舉志》
張希清:《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商務印書館,2017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