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胡惟庸案”是朱元璋為了徹底獨攬大權,借丞相胡惟庸當靶子搞的一場“大清洗運動”。
那真相是不是如此呢?
這事兒得從胡惟庸發跡說起,他原本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老鄉,靠拍馬屁和拉幫結派一路升到左丞相,權傾朝野時連官員任免、死刑判決都敢不請示皇帝,還毒死了曾說他壞話的劉伯溫。
朱元璋這人心眼比針尖還小,眼看胡惟庸的勢力快趕上自己,早就憋著要收拾他。
于是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作死說自己家井里冒“神仙水”,請朱元璋來喝,結果半路突然冒出個太監云奇(后來被證實是編造的人物)死命攔著皇帝不讓去,朱元璋一抬頭發現胡家屋頂塵土飛揚、藏著伏兵,當場炸毛,立馬把胡惟庸、陳寧這幫人砍了腦袋。
但這只是開頭,朱元璋趁機搞了個“套餐升級”,先是說胡惟庸勾結倭寇、私通北元,接著把開國功臣李善長、陸仲亨等二十多個侯爺全拖下水,連已經死了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都不放過,前后殺了三萬人,還編了本《昭示奸黨錄》全國通報。
最狠的是,朱元璋借著這個案子,直接把延續千年的丞相制度廢了,六部直接歸皇帝管,后來雖然設了內閣大學士當顧問,但權力連丞相的零頭都不到,徹底實現了“皇帝親自打工”的終極集權。
整個過程就像朱元璋擺了桌鴻門宴,胡惟庸傻乎乎赴約當了炮灰,結果被老朱連人帶桌掀翻,順便把看不順眼的老戰友全掃進了歷史垃圾堆……
從放牛娃到屠龍者
朱元璋蹲在應天府衙門口啃燒餅時,絕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坐龍椅。這個放過牛、討過飯、當過和尚的草根,爹娘和大哥都是被元朝貪官克扣賑災糧活活餓死的。
1368年他登基稱帝,龍袍袖子里永遠揣著本血淚賬,陜西出土的洪武三年縣衙賬本上寫著,有個縣令因為收了老鄉兩只老母雞,全家被發配去修長城。
老朱的反腐手段比現在的紀檢委還狠。他定下規矩:貪污六十兩銀子(約合現在5.4萬元)直接砍頭,而當時縣令年薪折合現在才1.2萬元,這擺明了就是“釣魚執法”。
甘肅敦煌漢簡里發現過錦衣衛的KPI考核表,上面寫著“每月須查辦五名廳級貪官”,完不成指標的小旗官,自己偽造證據被抓,落了個凌遲處死。
血肉鑄就的洪武之治
朱元璋的治國工具箱里,裝滿了“硬核裝備”。
他親自編的《大誥》根本不是法律教材,而是436個貪官處決實錄配剝皮插圖,發行量比《新華字典》還猛。家家戶戶必須供在堂屋,科舉考試要考,村口大爺得給文盲念。
2023年南京明故宮遺址挖出個陶罐,罐底刻著“背不出《大誥》挨板子”,敢情當年背不出重點真要挨揍。
對待開國功臣更是不講情面。胡惟庸案牽連三萬多人,藍玉案殺了一萬五千人,連幫他管錢袋子的戶部尚書郭桓都被剝了皮,這老哥貪污稅糧折合現在240億,氣得朱元璋把死刑名單又添了三千人。
湖北出土的驛站登記簿顯示,光武昌府某月就有37撥百姓押著貪官進京,驛站馬都不夠用了。
權力巔峰的孤獨與恐懼
殺到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自己都懵了。
他在日記里寫:“朝殺而暮犯,如割韭菜”。云南沐王府密檔記載,有個縣令上午接任,下午就開始貪污,理由居然是“反正活不過仨月”。
更諷刺的是,他親手養大的錦衣衛,后來成了最大貪污團伙,連守陵士兵的夜宵錢都克扣。
老朱開始意識到,光靠殺人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山東瑯琊臺遺址發現的洪武二十五年詔書殘片寫著:“朕夜觀天象,見紫微晦暗,當省刑罰”。他開始悄悄調整策略,陜西出土的官員考核簿顯示,晚年朱元璋給清官的獎金翻了五倍,還允許百姓給好官立生祠。
白發帝王的溫柔轉身
七十歲的朱元璋,突然搞起了“制度創新”。他廢除丞相制,搞出個“六部直通車”,讓尚書們直接向他匯報。
浙江出土的洪武三十年司法檔案里,有個江南商人訴訟案走了三次會審程序,老朱批示:“雖事小,不可輕忽”。
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教育政策。他命令全國建“社學”,有功名的人必須輪流下鄉教書。在浙江某村出土的石碑上刻著:“凡村童入學,免束脩,紙筆官給”。
連馬皇后生前攢的私房錢,都被他拿來在鳳陽老家辦了所“皇家扶貧學堂”。
鐵血與柔情
臨終前的朱元璋做了三件反常事:第一,廢除錦衣衛特權,把詔獄鑰匙扔進了長江;第二,給建文帝留了道密詔:“若朝有無道,效漢文帝故事”;第三,把《大誥》從必考科目踢出了科舉。
南京明孝陵享殿梁上刻著他的遺訓:“求賢納諫,慎終如始”。這八個字,比他殺過的十五萬貪官更有分量,陜西出土的永樂元年糧稅記錄顯示,朱元璋晚年推行的“預備倉”制度,讓陜西在靖難之役的亂局中都沒鬧過饑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