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清,閔行區文史專家。長年研究鄉土歷史文化,著有《上海閔行文史叢書(第一輯10卷,第二輯11卷)》《人文閔行叢書4卷》和《上海閔行非遺叢書》10多卷。史海鉤沉,“今日閔行”與張乃清老師攜手推出“乃清敘史”,讓我們在一段段閔行史話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投奔淞滬游擊隊
張崇逸(1923~1945),字同煦,家住上海縣魯家匯鎮(今閔行區浦江鎮魯匯社區)。少年時,就讀于周浦小學。1939年,16歲時報考周浦郵局,被錄取當了一名郵差。
1942年夏,因遭受當地偽軍的欺辱,張崇逸憤然離職離鄉,直接投奔淞滬游擊隊第五支隊。他年僅19歲,持槍在手,殺敵報仇的膽氣十足。
這“第五支隊”在浦東地區頗具聲望,其實是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1940年10月,中共浦東工委根據“灰色隱蔽”的原則,利用統戰關系,為“南匯縣抗日自衛團第二大隊”取得國民黨第三戰區淞滬游擊隊第五支隊的番號,支隊長為連柏生。張崇逸在這里得到進一步的教育和培養,立志為抗日救亡奮勇斗爭。
轉戰浙東
1942年8月,在日軍全面實施“清鄉”前夕,張崇逸跟隨淞滬游擊隊第五支隊第五大隊從南匯縣萬祥港乘帆船渡海,在浙東三北古窖浦附近登陸,參加開辟浙東抗日根據地的斗爭。
1943年9月,第五支隊整編為浙東三北游擊司令部浦東支隊(對外仍沿用第五支隊番號),朱亞民(原名朱復,后改名諸亞民)任支隊長,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到1944年6月主力已有近200人。張崇逸被充實到浙東游擊縱隊第三支隊第一大隊,擔任文化教員,負責戰士的文化教育和思想宣傳工作。?同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
年僅20歲的張崇逸跟隨部隊,冒著生死考驗,堅持轉戰在三北(余姚、慈溪、鎮海三縣以北地區)、四明山、會稽山等地區。而他經常用“昶昌米店店員”的名義寫信回家報平安,從未泄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往來的每封信,總要幾經周折方能收到,生怕途中出錯,他時常變換身份,隱避掉游擊隊的戰斗行蹤。他的每封來信字里行間充滿情感,畢恭畢敬。由于始終在轉戰途中,每封來信都會給家人寫明回信時新的寄信方式。他在信中,總是在關切家鄉的一切,并希望母親教育弟弟“努力學習,做個好青年,不要學那些腐化的壞習慣”。
張崇逸家書
勝利在望
1943年12月22日,新四軍軍部電令浙東抗日武裝,正式編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公開樹起了中國共產黨的旗幟。
1944年10月,張崇逸出任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第一大隊二中隊指導員。
1945年7月,經新四軍軍部和蘇浙軍區批準,第三支隊、第四支隊、第五支隊組成浙東游擊縱隊第一旅。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浙東游擊縱隊奉命向日偽軍發起迫降攻勢。
8月17日晚上,天色昏暗,張崇逸所在的第一旅隨縱隊司令部開赴余姚城北。行至余姚城西面的羅家渡北渡姚江,進抵方橋。張崇逸奉命在上南莊附近的竹林中、大樟樹下警戒,防止余姚日偽軍過來。
此時,駐扎寧波、余姚的日寇正向杭州集合,姚江成了敵我必爭之地。為了確保部隊安全通過杭甬鐵路舊基公路,張崇逸奉命率部出擊,阻止日寇撤向杭州。
日寇為了逃命,瘋狂搶奪通道,戰斗場面極為慘烈。激戰一個小時后,日寇匆忙奪路撤走。當地群眾急忙用門板把部隊傷員抬到方橋石山頭廟前的大樟樹底下。
張崇逸和鄭大梅等12名戰士因傷勢過重,英勇犧牲。部隊和當地群眾把他們一起埋葬在芝山村石山頭山腳下,并插上竹牌以示敬祭。
余姚方橋“新四軍十二烈士之墓”
余姚墓地
張崇逸年僅22歲,倒在抗戰勝利的時刻。他就此永眠在異鄉,未能享受勝利的歡樂,但他無怨無悔。1955年12月30日,他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張崇逸犧牲的余姚方橋地區,今屬余姚市陽明街道。1955年,方橋鄉政府把竹牌改為石碑,上面刻著“新四軍十二烈士之墓”。1966年,方橋公社把石碑改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976年和1983年,又分別對墓地和墓道用水泥和石砌進行修整。2006年,陽明街道關工委發動離退休干部捐款,對墓地周圍進行石頭護欄的修繕,并立碑“陽明街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逢清明節、烈士節,當地均有祭掃活動。
作者:張乃清
編輯:陳夢玲(實習)
初審:趙若楠
復審:何婷婷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