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年在看文章和李雪健主演的電視劇《少帥》時,對主人公張學良的童年發小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張學成和張廷樞二人。
與成年后囂張跋扈、誤入歧途的張學成不同,張廷樞始終保持一番低調務實的做派,在張學良面臨危機時還會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勸慰,算得上是少帥實實在在的摯友了。
當然,這些又與張廷樞的父親張作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張作相本就有“輔帥”之稱,在輔佐張作霖坐穩“東北王”寶座以及力推張學良出任東三省最高話事人的過程中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張廷樞,自然也就比其他同齡人多了份謹慎和穩重。
值得一提的是,張廷樞在抗戰爆發后曾積極收攏東北軍官兵組建抗日力量,并以八路軍第一游擊縱隊司令員身份率部在晉南地區堅持戰斗。
與張學良的家族長子身份不同,張廷樞在張作相9個兒子中排行第二,但卻是這些人中最有名氣的一位。
作為張學良的發小,張廷樞與張學良、馮庸、鮑毓麟以及張學成等人自幼就仿效父輩們的義結金蘭,也建立起穩固的朋友圈。此后,幾人又陸續進入張作霖創辦的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學習。
張學良在1920年4月以炮兵科第一名成績畢業后,即被任命為奉軍第三混成旅第2團團長,張廷樞雖然不比對方的晉升速度,但也在1923年升任上校團長,并始終作為張學良最信任的將領之一在奉軍中擔任要職。
1928年6月,隨著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東三省也隨即進入以張學良為首的“少帥時期”。當然,張學良的接棒登臺,也就意味著新派將接替老派,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和方式來經略東北。
這種情況下,張作相、湯玉麟等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張廷樞、鮑毓麟等人逐漸成為奉軍中骨干也就成了形勢發展推進的必然。
上任伊始的張學良,在促成東北易幟統一的局面后,著手對奉軍整編為“國防軍”、“省防軍”下了很大力氣。
最終,東北軍隊共編為國防軍步兵24個旅、騎兵5個旅、炮兵10個團,空軍5個中隊;海軍3個艦隊、3個陸戰大隊;省防軍遼寧7個團,黑龍江7個旅、熱河2個旅,屯墾軍3個團。此外,還編有工兵、輜重、通信、鐵甲等新式兵種,總兵力約30余萬人。
整編后的東北軍,常設的最大單位是旅一級。這樣一來,心懷不軌的人即便想發動變亂,所能直接調動的部隊也是非常有限的,而張學良又進一步將張廷樞等青年將領紛紛提拔到旅級軍官崗位上,有效強化了自己對奉軍的掌控。
至于老帥遺留下來的一批“元老們”,也就順理成章的被提拔有名無實的位置上,基本處于退居二線的養老角色。
這一時期的張廷樞被委任為改編后的奉軍第12旅中將旅長,率部擔負起駐防錦州門戶的重任。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張廷樞當即下令緊急動員并進入戰爭狀態,全旅在錦州、義縣一帶布防,同時在大凌河沿岸晝夜趕筑工事,準備隨時阻擊日軍西犯。
遺憾的是,因為“不抵抗”命令的影響,張廷樞無奈率部撤入北平南苑。
退入關內后不久,張廷樞的第12旅被擴編為112師,作為東北軍中裝備最精良的兩個獨立師之一,足以看出張學良對張廷樞的信任與重用。
在這個基礎上,寄希望于率部打回東北老家的張廷樞,將父親張作相用于提升衛隊裝備的十幾輛載重型卡車和100余支德制新式手槍補充在112師。
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1933年3月4日,熱河省會承德失陷,日軍兵分數路向長城沿線發動猛攻,意圖逼近北平、天津,由此爆發了著名的“長城抗戰”。
彼時,駐守北平東北大門古北口的東北軍107師不敵日軍猛烈炮火,張廷樞當即率112師急行軍百余里趕往馳援。戰斗進行的異常慘烈,從東北軍到老蔣的嫡系中央軍打得都非常艱難。
最終,古北口于4月2日淪陷于日寇之手。在此期間,由于中央軍與東北軍之間互不信任的嫌隙,使得張廷樞對老蔣頗有微詞,加上長城抗戰失敗后老蔣急于同日軍求和的種種行為,無疑讓他內心的憤懣與日俱增。
古北口戰役失利后,張廷樞率部移駐宣化,與駐扎懷來的騎兵二師師長黃顯聲一道,致力于同馮玉祥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開展合作。
我黨秘密黨員張公干、李平一、郭永照等人也都被相繼派往東北軍112師和騎兵二師,時刻準備策應抗日同盟軍行動。
張廷樞與黃顯聲本就在東北軍中有“張不離黃,黃不離張,張黃不分”之說,伴隨著二人同我黨建立起一致抗日聯系,官兵們不僅可以閱讀大量進步書籍,一批共產黨人也成了部隊的政治教官。
此后,面對老蔣征調東北軍與“圍剿”紅軍的行徑,張廷樞頗為反感,但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又很難改變現實困境。
思慮再三后,張廷樞于1935年12月向張學良提出辭職,在聲淚俱下的向對方訴說日寇侵占東北、蹂躪同胞罪行的同時,張廷樞斬釘截鐵的表示:
張廷樞辭職一年后,震驚全國的“西安事變”爆發,半年過后,標志著全面抗戰爆發的“盧溝橋事變”又意外來臨。
在同黃顯聲一道赴南京營救張學良無望后,懷揣著對老蔣的極端失望和對抗日的極大熱情,二人旋即分頭去聯系組織抗日武裝和革命根據地。
1937年8月,張廷樞前往太原抗日一線。此時的太原城中集結了大量流亡的東北學生和東北軍官兵,得知張廷樞意在組建抗日力量,紛紛踴躍報名參加。
深感勢單力薄的張廷樞,當即找到了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的周恩來,在對方的直接關懷下,八路軍辦事處為張廷樞百余人的抗日隊伍舉辦了訓練班。
不久后,張廷樞率部前往晉東南八路軍總部接受改編,隨即被任命為八路軍第一游擊縱隊司令員,同時由昔日東北軍中的老戰友張政枋擔任副司令員,八路軍總部政治部組織部長周桓兼任縱隊政治部主任。
隨后,第一游擊縱隊奉命駐扎在河北邢臺一帶,一方面發動群眾,一方面擴充隊伍。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到3個支隊、近2000人的隊伍力量。
遺憾的是,此時張廷樞的身體情況卻并不樂觀。1938年秋,進入延安抗大學習的張廷樞已經身患嚴重肝病,兩年后,張廷樞經組織同意,動身前往香港治療疾病。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后,張廷樞與張學良胞弟張學銘一同返回天津,之后的時間里,張廷樞基本處于在家養病狀態。
抗戰勝利后,張廷樞由天津遷往北平定居。老蔣為了拉攏原東北軍舊部,遂委任張廷樞為“東北行營中將高參”之職,但對對方反復無常始終憤憤不平的張廷樞,既沒有領命,更談不到去上任。
北平和平解放時,張廷樞的病情已經很嚴重,許多昔日東北軍舊部和抗戰時期的老友前來探望時紛紛安慰道:
此后的一段日子里,周恩來和鄧穎超多次通過醫生了解張廷樞治療情況并致以問候。隨著父親張作相在1949年3月因腦溢血去世后,張廷樞的生命也進入了倒計時刻。當年7月23日,張廷樞病逝于北平,年僅46歲。
張廷樞的威望和影響力雖不及父親張作相,但就其國破家亡之際挺身而出的抗日之舉而言,絲毫不比同時期的將領們遜色多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