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2年,一個秋天的夜晚,湖北黃州的江面上漂著一葉小舟。45歲的蘇軾站在船頭,慢慢摘下了官帽,任由帶著水腥味的江風吹亂他早生的華發。
三年前(公元1079年)那場著名的“烏臺詩案”,讓這位曾經在汴京城里風光無限的翰林學士,淪為了黃州這個偏僻小城里的團練副使。
撐船的船夫后來回憶說,那晚上的蘇先生很特別——他既沒發牢騷,也沒借酒消愁。反而對著天上那輪明月哈哈大笑,突然把半壺濁酒嘩啦啦倒進江里,口中念叨:“江月啊江月,這杯敬你!”
就在這個看似尋常的秋夜,《赤壁賦》中那段流傳千古的文字誕生了。微醺的蘇軾望著波光粼粼的江面,一字一句地吟誦道: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這一年,蘇軾遭遇了一生之中最大的挫折。但是中國有句老話說得非常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死里逃生的蘇軾從此對人世間有了全新的認知與感悟,就像突然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反而因此寫下了更多流傳千古的優秀詞作。同時也發現在這個世上,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只有兩樣。
那么,這兩樣神奇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呢?蘇軾又是怎么發現它們的呢?這個故事,還得從三年前他被貶到黃州說起。
一、死里逃生,被貶黃州
“烏臺詩案”發生之時,蘇軾被關進御史臺天牢的那四個月里,幾度想過要自殺,甚至還把遺言詩都寫好了兩首。
甚至連自己死后骨頭要埋在哪里,都跟弟弟蘇轍交代得清清楚楚。沒想到后來竟被赦免死罪,只是貶到黃州這個偏僻之地。
初到黃州時,蘇軾一度羞于出門見人。只能寄住在定惠院的僧舍里,每天白天蒙頭睡大覺,到了夜深人靜時才敢出門活動。但是很快,這個天性樂觀的美食家就把心態調整好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有蘇軾寫給好友章惇的書信為證。蘇軾當時曾在信里這樣描述黃州的生活:“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簡簡單單十四個字,卻透著一股子怡然自得的勁兒。
要知道,被貶之后,朝廷是不可能再發給蘇軾官俸了,只是按月給他有限的一點生活補貼。但是當時他一家老小有十口人,全部都靠這點微薄的補貼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怎么辦呢?
當外界剝奪了蘇軾所有的政治資源和物質保障之時,這位“絕世老饕”立即就開發出了一項新的生存技能——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開啟了“荒野求生”模式。
后來蘇軾的好友馬正卿看不過去,將城東山坡上的五十畝荒地相贈。于是蘇軾就和兒子蘇邁一起扛起鋤頭,快快樂樂地上山當起了農民。
因為這塊荒地位于“東山坡”上,蘇軾后來就自號“東坡居士”,這個響亮的別號就是這么來的。據說,蘇軾在城東荒地開墾時,發現這片貧瘠的土壤特別適合種植麥子。
現代植物學家后來研究證實,黃州土壤含鉀量確實很高,特別適合耐旱作物生長。你看,就連務農這種苦差事,蘇軾都能發現別人看不見的價值。
正如同當地人不屑吃的廉價豬肉,蘇軾卻能拿來用黃酒、大料、老抽,烹制成美味的“東坡肉”一樣。蘇軾確有一雙善于發現世間美好的眼睛,總能把別人眼中的“垃圾”變成寶貝。
二、真正屬于自己的兩樣東西
長江里的白魚,山間上的竹筍,雖說是野生的不要錢,但是江河、山地全都屬于朝廷所有。哪一天官府要是突然下令禁漁,或者封山育林,蘇軾就徹底沒得吃了。
東坡上的荒地雖說是好友相贈,但那朋友也只是贈予蘇軾自己耕種自食的權利,可沒說要把土地的永久使用權過戶給他。
看到這里一定有人就要問了,蘇軾在黃州頓悟出的那兩樣東西,莫不是就是指明月跟清風吧?畢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這兩樣東西一個高高掛在天上,根本沒有人能夠得著;一個雖然無處不在,卻又無影無形。但若要說它們真正屬于誰,似乎又根本談不上。
通過閱讀《赤壁賦》,我們發現蘇軾當時有了這樣一些感悟:第一是認識到“物各有主”,學會真正的“斷舍離”。
現代人“斷舍離”,是把生活中用不上的東西,統統扔掉。但蘇軾的“斷舍離”可比這狠多了,他不僅要扔掉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之物,更要從根本上“斷”掉把那些東西永遠據為己有的貪念。
蘇軾說:“黃州豬肉賤如泥,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這句話很有意思。因為當時宋朝有錢人都喜歡吃羊肉,覺得吃豬肉掉價。
窮人們雖然想吃羊肉,但是又買不起。豬肉價格便宜,但是窮人又嫌腥臊不愛吃。于是蘇軾就潛心研究,開發出了流傳至今的東坡肉。
這則故事背后的潛臺詞就是說:羊肉雖然高貴美味,但它不屬于你。與其整天眼巴巴地想著羊肉,半夜饞得睡不著覺,還不如面對現實,好好把眼前的豬肉“改造”一下,一樣能解饞飽腹。
第二是蘇軾發現了大自然的饋贈,開創“零成本”快樂生活。清風、明月都是大自然無償饋贈的珍寶,既取之不盡又用之不竭,連朝廷的政令都管不了它。
因此可以把明月和清風與三教九流的朋友們共享,讓所有人都能“同時得到快樂”。蘇軾在黃州結交了不少布衣好友。他們當中有人是被貶官員,有人是隱居閑人,還有人是走街串巷的江湖醫師。
和窮得叮當響的蘇軾比起來,這些人可能還算富裕的。如果蘇軾想請他們來家中做客,因為囊中羞澀,的確拿不出什么山珍海味來款待。
然而蘇軾卻可以邀請他們一起月下泛舟,在粼粼波光間飲酒、吟詩,共享造物主賜予的清風、明月。就這樣,大家伙兒“窮游”一頓,照樣能陶冶性情,豐富精神生活。
當你站在歷史的橋頭,望著江上那一輪千年不變的明月時,聰明的你一定能意識到,盡管光陰荏苒、時事變遷,但是你頭頂上的那一輪明月,和蘇軾當年看到的其實是同一個。
而蘇軾當年握不住的那些東西——令人艷羨的官職、豐厚的俸祿、顯赫的名聲,早就被滾滾的長江之水沖進了太平洋。
但是蘇軾在《赤壁賦》中提到“茍非吾之所有”時的那份灑脫,“耳得之而為聲”時的那份敏銳,卻隨著這些不朽詞賦的傳播,像基因一樣永恒地刻進了中國人的精神圖譜當中。
最后讓我們回到文章標題:讓蘇軾在黃州頓悟的那兩樣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其實很簡單——人生真正屬于自己的,只有“感知世界的能力”和“精神的自由”這兩樣珍寶。
結語
一個人不管處在什么境遇下,只要愿意用心去感受,就可以發現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那些“免費”卻又無比“美好”的事物。
比如長江中肥美的白魚、山坡上鮮嫩的竹筍、用黃酒慢慢煨出來的豬肉,又或者是江海上徐徐吹來的清風和天空中皎潔的明月。
而那些看似珍貴的物質財富和虛名浮利,你只是可以短暫地擁有它們,但是轉眼之間,你又會失去它們。
遇到這種情況時,你的心態一定要調整好。有空多約上幾個知心朋友一起出門轉轉,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努力發現生活中下一個“美好”,或者更多的“美好”。
四川人有句俚語叫——“窮作樂”,越窮越要活得瀟灑快活!
只要你活得自在灑脫,或者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再找上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沒事就出門搞個“窮游”。哪怕只能一起享受自然界的清風、明月,照樣可以過得有滋有味,成為人生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