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語言的加油聲在兩岸交響,蘇州河成為展示龍舟文化的最佳舞臺。
昨日,第21屆上海蘇州河城市龍舟邀請賽落幕,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58支龍舟隊共同描繪“龍耀蘇河、向新而行”的熱鬧景象。上海市副市長解冬出席開幕式,并宣布比賽開幕。
今年賽事進一步擴大“國際朋友圈”,不僅有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的龍舟隊共同競渡蘇河,來自美國、德國、西班牙、瑞士、匈牙利、新加坡、南非等世界各地的龍舟愛好者,也紛紛在蘇州白娘子、外國記者、上海龍、上海國際友人等龍舟隊中擔任主力。
蘇州河上,一支由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選手組成的“荷比盧龍舟隊”格外醒目,這支被稱作“小型歐洲隊”的隊伍參加了公開組(12人龍舟)角逐。領隊韋里?加斯帕德來自比利時,他笑言:“我們三個國家都不大,但團結在一起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正如龍舟運動強調的‘同舟共濟’。”
來中國實習的加斯帕德與隊員們已在上海生活四個月有余。從初到時的陌生,到如今熟稔地穿梭于地鐵、打卡咖啡館,他直言“上海的便利與活力讓人著迷”。他用“瘋狂”來形容在城市中心河道競渡帶來的震撼——賽道兩邊的高樓與綠地、兩岸居民的熱情吶喊,都成為區別于歐洲賽艇的獨特記憶。
馬來西亞檳城前進體育俱樂部龍舟隊的首次蘇州河之旅,充滿了“文化尋根”的儀式感。這支成立于1982年的全華人隊伍,四十余年來參賽足跡遍及泰國、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亞等地。副領隊吳仕昌感慨道:“龍舟是我們的文化根脈,參賽也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途徑。”在檳城,端午龍舟賽已超越族群界限,馬來人、印度人組成的隊伍逐年遞增,成為多元文化共融的象征。
對于蘇州河賽道,隊員們懷抱著“朝圣般的期待”。狹窄河道與密集觀眾帶來的 “沉浸式激情”,高樓林立間的現代都市競渡體驗,都與檳城的賽道截然不同。52歲的劃手黃志文每周堅持三至四次訓練,即便膝蓋舊傷未愈仍自費參賽:“站上蘇州河,就像回到中華文化的源頭。”檳城前進隊最終榮獲公開組亞軍。
龍舟賽的魅力,遠不止于水面上的速度之爭。
澳大利亞陽光海岸龍舟隊的“中國文化日”體驗,堪稱賽事文化交流的縮影——隊員們在曹楊街道與普陀居民一起包粽子、制作香囊和胸針。“我很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對制作香囊很感興趣。以前也從沒包過粽子,這是一項新技能。”澳大利亞龍舟隊槳手蘇?麥克斯如此表示。而加拿大維多利亞市龍舟隊則走進冰上運動中心,和普陀冰球隊的小運動員們共同體驗劃冰上龍舟。
本屆賽事由上海市體育總會、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政府主辦,上海市龍舟協會、上海市普陀區體育局、東方體育日報社承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