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浙江余姚姚北實驗學校崇文校區食堂后廚的絞肉機里,蠕動著令人作嘔的活蛆。這件事立刻引起了全國嘩然,關于校園食堂的問題,這不是第一次,我相信也不是最后一次。但是這次校園食堂安全問題還是有亮點的,亮點不在于蠕動著令人作嘔的活蛆,而在于A級。
蠕動著令人作嘔的活蛆,毫無疑問讓人憤怒,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大家基本上都忽視了就是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普通食堂,而是A級食堂。因為這件事發生在A級食堂,很容易會有以下問題。
A級食堂是誰評選的?為什么這樣的食堂會評選為A級食堂,評選的標準是什么?
如果A級食堂都爬滿了蛆蟲,那么b級別的食堂會啥樣?c級的呢?
那些數不清的監督機制怎么都失靈了?
蛆蟲爬過的不只是絞肉機,更是整個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的裂縫。當我們追問"B級、C級食堂會怎樣"時,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評級制度淪為"劣幣驅逐良幣"的工具。2019年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品安全事件后,當地緊急評出42家A級食堂,但三個月內就有3家被曝出問題——這種運動式整改的循環,正不斷透支著公眾對監管體系的信任。
在余姚事件調查通報中,"臨時工失職""設備偶然故障"等說辭仍在重復著熟悉的劇本。但公眾早已不再滿足于"頭痛醫頭"的危機公關,他們需要看到的是評級標準與監管實踐的真實統一。畢竟,當孩子們餐盤里的食物安全都需要用"亮點"來修飾時,我們失去的不僅是當下的健康防線,更是對制度文明的基本信心。
改變需要從制度源頭破局。首先應當推行"飛行檢查"制度,借鑒FDA不預告、不定時的檢查方式,2024年上海試行該制度后,A級單位復查不合格率驟升至37%。其次需要引入"社會共治"模式,深圳建立的"吹哨人獎勵制度"已推動23起重大食品安全案件的查處。更重要的是建立"終身追責"機制,鄭州某區將評級責任與官員晉升掛鉤后,三年內食品安全投訴量下降62%。
陽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劑。杭州某中學食堂將供應商招標全過程在政務平臺直播,家長代表可隨時突擊檢查;南京推行"你點我檢"活動,市民指定抽檢場所的合格率比常規檢查低18個百分點。這些實踐證明,當監管從封閉走向開放,評級才能真正回歸服務本質。
當我們在余姚食堂的絞肉機里看到蛆蟲蠕動時,真正應該警惕的,是整個監管體系里蠕動的制度蛀蟲。A級食堂的評級本應是守護食品安全的最后防線,如今卻淪為某些人粉飾太平的遮羞布。這起事件再次證明:沒有閉環的監管必然導致失控的權力,沒有問責的評級終將淪為利益的籌碼。
重建校園食品安全防線,需要的不只是更換幾塊發霉的砧板,更要徹底重構整個治理生態。當陽光真正照進后廚的每個角落,當每雙筷子都能成為監督的觸角,我們才能告慰那些在餐盤里蠕動的蛆蟲——它們的死亡,終將催生一個更透明的食品安全新時代。而這,才是對"A級"二字最深刻的詮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