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產市場的風云變幻中,無數故事悄然上演,其中有一個案例格外引人注目。2001 年,一男子花費 3 萬元在北京購置房產,誰能料到,20 年后,這套房子的價值飆升至 1100 萬。
然而,劇情的發展遠比想象中曲折,法院最終判定這場買賣無效。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個充滿戲劇性的房產糾紛事件。
故事要從 2001 年講起,當時的北京房地產市場遠沒有如今這般火熱。房價處于相對低位,對于許多人來說,購房雖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也并非遙不可及。
于泊(化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柳各莊村村民,擁有一處面積五百多平方米的宅基地及上面的房屋。彼時,于泊可能由于各種原因,萌生了出售宅基地的想法。
而何天海(化名),一位來自四川的外鄉人,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來到北京打拼。漂泊在外,擁有一個安穩的住所是許多人的夢想,何天海也不例外。當得知于泊有意出售宅基地時,何天海心動了。雙方一拍即合,開始商討交易事宜。
于泊特意在交易價格上做了讓步,最終以 3 萬元的價格將宅基地及房屋賣給了何天海。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3 萬元或許不是一筆小數目,但相較于如今動輒數百萬的房價,簡直是天壤之別。
交易過程中,雙方都表現出了足夠的誠意,事情進展得非常順利。他們簽訂了房屋買賣協議,約定于泊永遠不得要回房屋和宅基地。
隨后,雙方一手交錢一手交房,對這次交易都感到滿意。何天海滿心歡喜地搬進了新家,開始了在北京的新生活,他或許從未想過,未來圍繞這套房子會產生如此多的波折。
時光匆匆,一晃 10 年過去了。2011 年,房地產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房價一路飆升,北京的房價更是漲勢驚人。2001 年北京的房價僅有 4000 - 5000 元 / 平米,到了 2011 年,房價已經開始迅速升溫。
在這 10 年里,何天海一直安穩地居住在從于泊手中購買的房子里。然而,平靜的生活卻被一紙訴狀打破。
于泊看著不斷攀升的房價,心中開始泛起波瀾。他或許后悔當初以如此低的價格出售了宅基地,又或許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響,總之,他決定采取行動。于泊咨詢過專業人士,確認他和何天海所簽的房屋買賣協議并不具有法律效應。
因為根據《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村宅基地屬于農民集體所有,村民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二人簽署的買賣協議屬于私下交易,所以不具備法律效力。隨后,于泊一紙訴狀把何天海告上了法庭,要求何天海立即搬離,并返還房屋。
庭審時,法官聽取了各方證詞,了解了雙方糾紛的起因。法院審理后認為,雖然買賣合同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識表示,但是何天海并非當地集體組織成員,不享有該村的宅基地使用權。
雙方的房屋買賣合同違反了法律強制性規定,合同無效。但于泊需要給何天海補償,至于補償金額,由于雙方一直沒有達成一致,并且之前傳言的拆遷房屋的事情也沒有下文,房子的問題就暫時擱置了下來。
事情并沒有就此結束。又一個 7 年過去了,2018 年,宅基地再起波瀾。曾經關于這片區域要拆遷的傳聞變成了現實。拆遷消息傳來,于泊首先想到的就是補償款。他按照補償條件反復計算,算出拆遷補償款的數額竟然高達一千多萬。
如此龐大的數字擺在面前,于泊更加后悔 7 年前自己沒有支付補償款給何天海,導致現在損失了一筆巨款。
拆遷政策頒布后,柳各莊村積極響應,搬遷工作有序進行。拆遷辦需要跟住戶簽訂補償協議,何天海作為房子目前的實際居住人,理應簽署這份協議。經過核算,各方面的補償加在一起金額總計為 1100 萬元。
然而,于泊卻聲稱何天海沒有資格領補償款,拆遷的房子原本是他的,這筆補償款也理應歸他。拆遷指揮部的人員了解了具體情況后,也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只好建議于泊跟何天海協商解決,協商好了再簽署補償協議。
補償協議簽不了,何天海就拿不到補償。為了盡快解決于泊和何天海兩家的糾紛問題,拆遷指揮部特地請了律師、調解員出來調解。
對于這樣特別的案例,法律上并沒有明確規定分配標準。律師只好參照法條,再結合曾經接觸過的案例,審慎分析后給出分配方案。宅基地土地補償這一塊總計 371 平米,兩家三七分成,七成歸何天海家,三成歸于泊。
這樣于泊能拿到 111 平方的補償,而何天??梢阅玫?259 平方的補償。對于房屋補償金 127 萬元的分配同樣按三七分。于泊可以拿到 38 萬多元,何天??梢阅玫?89 萬多元。其余不屬于土地方面補償的 125 萬元全部歸何天海所有。
但雙方都覺得自己很吃虧,都認為補償款應該全部歸自己所有。何天海認為自己早已買下這塊宅基地,是現在的實際戶主。拆遷是針對居住者而言,而不是原房主,所以補償款應該歸他所有。
于泊則表示兩家之間的房屋買賣屬于私下交易,不被法律認可,之前簽訂的買賣協議也不具法律效應,房子本身還應該屬于他。
于泊還提到此次拆遷只針對柳各莊村集體成員,目前房本上是自己的名字,他又是本村村民。而何天海是四川人,根本不符合補償條件。所以補償款應該歸他于泊所有才對。
調解陷入了僵局,事情似乎陷入了死胡同。然而,轉機在不經意間出現。何天海的兒子通過調解人員向拆遷指揮部發來一段配有文字的視頻,視頻中何天海和于泊握手言和,最終接受了律師之前提出的三七分的分配方案。一場持續多年的房屋糾紛事件終于徹底解決。
最終的補償分配結果顯示,何天海分到三套房子,面積分別為 100 平方、90 平方、50 平方。于泊不需要安置房,折成現金拿到 320 多萬元。何天海和于泊拿到屬于自己的補償,兩人都露出了釋然的笑容。這場跨越多年、涉及巨額財富的房產糾紛,終于畫上了句號。
這個案例不僅是一個關于房產買賣和拆遷補償的故事,它還反映了房地產市場的復雜性以及法律在處理此類問題時的重要性。在房地產交易中,尤其是涉及農村宅基地等特殊情況時,一定要謹慎行事,確保交易符合法律法規。
否則,即使看似簡單的交易,也可能在未來引發意想不到的糾紛。同時,這也提醒我們,在面對財富的巨大誘惑時,如何保持理性和善良,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案,是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