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輸了空戰的軍方受到贊譽,促成停火的外交官卻被批為“賣國賊”,為了掩蓋失敗,莫迪政府推動的“贏學敘事”,正在成為射向印度眉心的子彈。
印巴沖突已停火快兩周了,但印度國內針對此事的虛假報道,依舊鋪天蓋地,甚至“火”到了美國,連《紐約時報》這種本身就擅長虛假敘事的西方媒體,都看不下去了,稱印度媒體正在進行“虛假的勝利狂歡”。
那么印度媒體的假消息,到底有多夸張呢?這又會給印度當局,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據《紐約時報》、巴基斯坦《黎明報》等媒體報道,當前印度國內對印巴沖突的虛假報道,已經來到一個夸張的程度。
像印度擊落巴基斯坦戰機,導彈如雨一樣砸向巴基斯坦,摧毀了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卡拉奇之類的假消息,都只能算“小意思”;
甚至有印度媒體直接報道,說印度的國旗已經插上了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已經獨立,巴軍方高層被逮捕,總統已經轉移到“安全屋”等等。
簡而言之一句話,在印度媒體上,巴基斯坦這個國家已經“淪陷”,不存在了。
更離譜的是,印度網民竟然跑到印度外交秘書唐勇勝的社交媒體下面,評論他是“賣國賊”。
外交秘書,是印度外交部長的高級助理,在整個印度外交體系下,算是外交部的“二把手”,唐勇勝也是資深的外交官,他之所以被印度網友攻擊,是因為他正是負責印巴停火的具體執行者。
停火本來是好事,為何印度網友要罵負責停火協議的外交官是“賣國賊”呢?
這里的邏輯,還得從莫迪政府倡導的“贏學敘事”開始說起。簡單來講,因為在印度媒體的虛假報道下,這次印巴沖突,印度是“大贏特贏”。
按照印度網友的想法,既然自己贏了,那為什么急著談判停火呢?為什么不趁此機會,一舉吞并巴基斯坦,至少也多占一點便宜呢?
他們想不明白這個道理,于是只能把責任歸咎于印度外交官,認為軍方打贏了,但外交官“骨頭軟”,所以對巴基斯坦“卑躬屈膝”,主動求停火,而這徹底葬送了印度的“大好局面”。
只能說,奇葩的虛假宣傳,催生出了奇葩的民眾認知。
然而在好笑之余,印度這種奇葩的輿論氛圍,其實已經折射出了莫迪政府巨大危機:那就是牛皮快要吹破,“贏學敘事”快要反噬了。
道理非常簡單,作為印度外交部“二把手”,唐勇勝其實只是個執行者,蘇杰生和莫迪等印度最高層,才是停火的真正決策者。
印度民眾現在雖然在錯誤的輿論引導下,把責任歸咎于唐勇勝,但只要時間一長,印度反對派把印巴沖突的真實結果公布出來,莫迪當局自然就要受到民意反噬。
更重要的是,“贏”不僅是宣傳,它往往代表著利益。現在印度鋪天蓋地的宣傳自己贏了,卻沒有獲得任何戰利品,那莫迪當局要怎么跟印度民眾交代呢?
只拋出一個外交秘書當替罪羊,真的能平息民眾的不滿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更進一步講,對于印度來說,這種極端的民意,必將給莫迪政府更大的壓力,莫迪政府為了緩解這種壓力,只能嘗試以其它方式轉移矛盾。
印巴沖突雖然停火了,但只是“暫停”,一旦莫迪政府壓制不住輿論,就有可能鋌而走險,再次發動戰爭。
到了那個時候,不管是印度,還是整個南亞,都要受此拖累。
問題是印度又沒有實力真的贏,現在是輸的還不徹底,不明顯。
一旦接下來印巴,或者印度跟其它國家的博弈中,輸的更徹底更明顯了,那就是“贏學敘事”的子彈,轉彎擊中莫迪當局眉心的時刻到了。
莫迪當局靠宣傳“贏學敘事”,鼓噪印度至上主義的極端民意,獲得了支持率,現在卻也受這種錯誤宣傳的捆綁。
放棄外交秘書,讓人家出來頂雷只是反噬的開始,如果不趕緊調整,最后被放棄、不得不出來頂雷的,可能就是“老仙”自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