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這一心血管疾病中的重癥,猶如一顆潛藏的“健康炸彈”,時刻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深入探究心力衰竭的成因,對于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以下,我們將結合中醫與現代醫學的視角,共同揭示心力衰竭背后的真相。
現代醫學解讀:心力衰竭的多元成因
心肌受損,是心力衰竭的重要誘因。冠心病導致的心肌缺血、梗死,以及各類心肌炎、心肌病,都可能造成心肌結構和功能的異常,進而影響心臟的泵血能力。此外,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引發的心肌病變,以及結締組織病、心肌毒性藥物對心肌的損傷,同樣不容忽視。
心臟負荷過重,也是心力衰竭的常見原因。高血壓、肺動脈高壓等疾病,使心臟承受過大的壓力負荷;而心臟瓣膜關閉不全、先天性心血管病以及全身循環血量增多的疾病,則使心臟容量負荷加重。長期的心臟超負荷狀態,無疑會增加心力衰竭的發病風險。
心律失常、感染等因素,同樣可能誘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導致心臟泵血功能異常;而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會加重心臟負擔。此外,過度勞累、情緒激動、不當輸液等生活習慣,也可能成為心力衰竭的推手。
中醫視角:心力衰竭的中醫解讀
中醫將心力衰竭歸類于“心悸”“水腫”“喘證”等范疇。中醫認為,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源于正氣虧虛和外邪侵襲。
正氣虧虛,包括心氣虛和腎陽虛。心氣虛導致心臟推動血液運行能力減弱;腎陽虛則影響心臟功能,引發心力衰竭。外邪侵襲,如風寒濕邪和熱毒之邪,也可能損傷心氣心陽,影響心臟正常功能。例如,風濕性心臟病常由風寒濕邪侵襲所致;而病毒性心肌炎等熱毒之邪侵犯心臟,同樣可能發展為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成因復雜多樣,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現代醫學與中醫的深入解析,為我們提供了更為全面的認識。了解這些病因,有助于我們更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心力衰竭,守護患者的生命健康。
【名醫簡介】
王蘊伶,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醫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第七醫學中心中醫科副主任、北京中醫學會肝病委員會委員、北京新中醫學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第七醫學中心科技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臨床工作。承擔和參與國家重大項目“973”研究課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北京軍區青年科基金課題的研究,主編、參編《現代中藥臨床手冊》、《中醫內科辨病治療學》《中國醫學非藥物療法》等專著。發表專業學術論文20余篇。
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血脂異常、動脈粥樣硬化、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壓、心肌病,中風后遺癥等,尤擅胸痹、心悸、睡眠障礙、眩暈、頭痛等病癥的中醫治療。
坐診醫院:北京勁松中西醫結合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