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無之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無之設計成立于2019年,意在通過建筑空間設計和產品設計來探索一種屬于國人的生活方式。無之設計弘揚國學,倡導傳統文化,但不因循守舊;尊重自然,走進自然,但不排斥現代文明;熱愛生活,提倡節儉,但不限制消費。簡單、自然、溫暖是無之設計的態度,而傳播中國文化是其使命。
▲ 平面圖
項目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天竺路303號
建筑面積:330m2 建筑、450m2 景觀
設計方:北京無之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設計團隊:趙爽、鄭雅楠、楊雨萱
合作方:上海和沁建筑裝飾有限公司
材料:榆木實木、紅磚地面、褐色藝術涂料、老粗布
攝影:譚嘯
杭州,南宋遺韻的沉淀之地,骨子里流淌著文人隱逸的血液。靈隱寺山下的天竺路,自古便是禪意與詩意的交匯處。元古觀山選址于此,恰似一場跨越時空的約定——南宋臨安的繁華早已褪色,但山間古道、蒼苔石階、疏鐘暮鼓的余韻仍在。天竺路303號,隱于靈隱寺與北高峰之間,既避開了塵世喧囂,又與千年古剎的佛性氣息共生。此地曾是明代隱士李茇的岣嶁山房舊址,張岱筆下“冷綠萬頃,人面俱失”的幽深意境,與元古追求的“自然、拙樸”不謀而合。杭州的山水肌理,在此處化作人文與自然的雙重皈依,元古的落地,仿佛是對這座城市隱逸傳統的當代回應。
元古觀山的建筑,是自然筆觸下的水墨長卷。三層獨棟小院依山而建,背倚北高峰的蒼翠,面朝靈隱溪的潺湲,左右茶田如梯田般層疊舒展。設計師以“借景”為魂,將山巒、溪澗、竹林、荷塘悉數納入畫框。春日茶芽初綻,夏時荷葉田田,秋日栗香漫野,冬雪覆瓦如絮,四時之景皆成詩行。庭院中,定制木桌隨意散落,與古橋、蒼苔、修竹共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畫面。
建筑外墻以原木與白墻為主,既似元代山水畫的“平淡天真”,又與山色渾然一體,讓人的視線不自覺投向遠方的層巒疊嶂,完成一場與自然的無聲對話。
從入口處的小橋流水開始,空間便以“起承轉合”的節奏展開。青苔石階蜿蜒而上,如《溪山行旅圖》中的山徑,每一步都暗藏玄機:低處的澗溪聲若隱若現,中庭回廊光影斑駁,高處的露臺豁然開朗。
設計師利用地勢高差,將三個樓層串聯成“登高悟禪”的序列——一樓吧臺的長木桌與古樹相映;
二樓茶室借窗框景,將遠山裁剪成畫;
三樓露臺則徹底敞開,山風裹挾茶香撲面而來。
開窗設計尤具匠心:或窄如豎幅,聚焦一株孤松;或橫貫墻面,收納整片竹林;或斜切天光,讓陽光在室內游走如筆鋒。移步異景間,空間不再是容器,而成為引導觀者發現自然之美的禪意路徑。
靈隱寺的晨鐘暮鼓,為元古觀山注入靈魂深處的空靈。室內陳設極簡至極:拙樸的陶罐、素麻桌布、拼接百家布的軟墊,皆是對禪宗“無住”美學的致敬。吧臺后的長窗正對靈隱寺方向,雨日云霧繚繞時,山寺輪廓若隱若現,宛若倪瓚畫中的“逸筆草草”。菜品亦融入禪意——二十四節氣甜點以時令食材為媒,如“雪耳百合團子”以銀耳模擬積雪,暗合“本來無一物”的清凈。
在此,飲一盞茉莉紅茶,聽檐角風鈴輕響,世俗紛擾漸次剝離。元代禪僧明本曾作《四居詩》抒寫隱逸之志,而今日的元古觀山,恰以空間為詩,讓每位訪客在佛境山色中,尋得“即心即佛”的片刻頓悟。
元古觀山,是建筑與山水的一場聯姻,是人文與禪意的一次共鳴。它不似朱莊那般雕梁畫棟,亦不似岣嶁山房那般遺世獨立,卻在當代語境下,以極簡之筆重繪了杭州的隱逸基因。
當山風穿堂而過,檐角銅鈴輕顫,此地便成了都市人暫避塵囂的桃源——不執著于形,而歸于心。
【來源:中國建筑裝飾裝修】
權威 · 引導 · 影響力
《中國建筑裝飾裝修》
微信公眾號:cbdazazhi
優質設計案例投稿郵箱:
zazhishe2013@sina.cn
雜志訂閱服務:010-885465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