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票贊成,美國得州不許中國人在美購房,美方此舉到底打著什么算盤?中方又有什么樣的反制呢?
最近,美國得克薩斯州近期以86票支持、59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一項法案,授權州長直接禁止外國公民在該州購置房產。法案生效后,得州州長迅速將矛頭指向中國公民,單方面剝奪其購房資格,并以模糊的“國家安全風險”作為理由。
其實,早在2023年初,佛羅里達州便以相似借口禁止中國公民購買土地及房產。當時,部分受影響的中國公民通過法律途徑起訴州政府,而彼時由拜登執政的聯邦法院出于政治制衡考慮,一度叫停佛州政府的房產收回行動,強調“法律應平等對待公民與非公民”。
至于得州方面給出的所謂“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解釋,在數據面前不堪一擊。
美國農業部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中國實體持有的美國農業用地僅占外資總量的0.98%,不僅遠遜于加拿大(31%)、荷蘭(12%)等傳統盟國,甚至低于盧森堡(3.2%)這類微型經濟體。
那么,得州為什么要如此針對中國呢?在我看來有3個方面的原因:
1. 得州對華強硬實際上是向特朗普示好。在特朗普“立場優先”的用人體系下,共和黨地方官員將對華強硬視為進入權力核心的敲門磚。得州州長阿博特在法案通過后,民調支持率飆升7個百分點,直接關聯其被納入特朗普“潛在副總統候選名單”的傳聞。
這種算計在時間節點上顯露無遺——在中美氣候合作聯合聲明簽署72小時后,得州便拋出購房禁令,既對沖了特朗普在談判中的讓步壓力,又為其塑造了"對華強硬派"人設。
2. 轉移矛盾的焦點。得州正面臨嚴重的住房危機(住房缺口達75萬套),但中國投資者僅占當地房產交易的1.2%。州政府將矛頭指向中國,實則為轉移民眾對土地政策僵化的不滿——得州40%的可開發土地因環保法規受限,建筑許可平均審批時長長達18個月。通過塑造“外國買家掠奪資源”的敘事,既掩蓋了土地財政依賴(房地產稅占得州財政收入62%)的結構性矛盾,又迎合了保守選民的反全球化情緒。數據顯示,法案通過后,得州選民對州政府經濟治理的負面評價下降了11個百分點,這種“甩鍋策略”已然奏效。
3. 為全面對華“脫鉤”探路。得州禁令是中美博弈向民生領域滲透的標志性事件。選擇房地產作為切入點具有雙重試探性:一方面,房產涉及私有財產權這一西方價值觀核心,破壞此規則可測試中國及國際社會的反應閾值;另一方面,得州作為美國經濟第二大州(GDP達2.4萬億美元),其政策可能引發“州際模仿效應”——已有9個共和黨主政州啟動類似立法程序。
中國作為美債第二大持有國,在2024年3月單月拋售487億美元國債,創下2016年以來最大降幅,直接推高1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4.5%的心理關口。這種金融反制直擊美國經濟命門:當37.4萬億美元國債的年度利息支出已超過軍費預算(8860億vs 8420億美元),任何外資撤離都可能引發債務惡性循環。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動搖美元根基——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份額已從2000年的72%降至58%,而中國主導的貨幣互換網絡覆蓋國擴至40個,這種此消彼長正在重塑全球信用體系。
得州禁令暴露的"規則雙標",恰似推倒美國信用的多米諾骨牌。從朝鮮戰爭建立的"安全承諾信用",到布雷頓森林體系打造的"金融償付信用",美國霸權始終依賴制度確定性維系。但當私有財產權這個資本主義基石被政治隨意踐踏(全美外國住宅投資中僅2.1%涉中國買家),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已現端倪:沙特主權基金暫停200億美元得州能源投資,歐盟重審《外資審查指南》避免效仿,甚至得州本土建筑商也面臨38億美元合同流失。這種"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博弈,終將反噬美國自身——歷史證明,當帝國開始濫用信用,崩塌的倒計時便已啟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