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突然走的,但離開的方式很輕,很溫柔。”——哈文
2018年10月29日早上,央視主持人李詠的妻子哈文,在微博發出了一條短短的消息:“在美國,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李詠于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去世,永失我愛。”
沒有告別,沒有預熱,連一點風聲都沒有。這位在千家萬戶電視機前陪伴我們十幾年的央視主持人,就這樣悄悄地走了。那一刻,無數人心中一個時代的聲音,徹底沉寂。
可是誰也沒想到,七年后的今天,有參與治療的醫生在一次公開采訪中無意間揭露了他的真實病情:李詠罹患的是一種極為罕見、進展迅速的惡性腫瘤——橫紋肌肉瘤。
“他的選擇我們很尊重,”醫生說,“他不想在醫院里死去,他只想和妻女在一起。”
1
家人之間最平凡、最樸素的依賴
2014年,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李詠在錄制節目時,第一次感到嗓子不適,說話時有些沙啞。他并沒有太在意,以為只是“職業疲勞”或者“普通感冒”,去醫院檢查后,醫生診斷為“慢性咽炎”,并未引起更多重視。
那一年,李詠剛過完46歲生日,事業依舊如日中天——他曾是央視王牌節目《非常6+1》、《幸運52》、《詠樂匯》的標志性面孔,風趣幽默,極具個人魅力。他的聲音,幾乎成了那一代人記憶中的“黃金頻道”。誰也沒想到,這一次沙啞,是噩耗的序章。
直到2017年他在后臺突然暈倒,才被緊急送醫,最終確診——不是咽炎,是喉癌晚期。更準確地說,是一種極為罕見的、惡性程度極高的癌癥: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即便在美國,也只能延緩,無法逆轉。
確診之后,李詠悄然從熒幕上消失。他沒有向公眾公布病情,也沒有接受媒體采訪。只有極少數的朋友知道,他已經飛往美國接受治療。
李詠是個不折不扣的女兒奴。別人做父親,是威嚴,是管教,是約束;他做父親,是崇拜,是寵愛,是眼里心里的驕傲。2018年,那段被他悄悄“消失”的時間里,他的朋友圈幾乎只有兩個主題:女兒法圖麥,還有妻子哈文。
他在病中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沒別的愿望,就想看看女兒高中畢業,哪怕隔著一張病床。”
當年赴美的決定,不只是治療,也是陪讀。哈文曾在接受采訪時說:“其實他從沒打算做什么豪賭,他心里清楚得很……他只是想陪完我們這幾年。”
在美國的日子里,法圖麥喜歡拍短視頻,也喜歡寫點小文章。她常常在Instagram上發日常,一張張照片里,總有一個笑容溫暖、穿著T恤的大叔,在沙發上看她練舞、在廚房里陪她學做飯。那是李詠,不是主持人,是父親。
哈文說:“我們一家三口其實過得很平靜,像回到了他沒成名前。”沒有名利的光環,沒有話筒,沒有攝像頭,只有家人之間最平凡、最樸素的依賴。
2
他對妻子的愛,從不驚天動地,卻溫暖歲月
哈文是他的制作人,是他一生最堅定的依靠。李詠曾說過:“她不是我背后的女人,她是我前面開路的那個人。”他們的感情沒有過多炫耀,卻比許多情話來得真切。
李詠生病后,哈文幾乎推掉了所有工作,全身心照顧他。每天三餐親自下廚,幫他調整情緒,還要照顧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李詠感激,卻從不多說。他知道她怕的不是治療,而是失去——所以他拼命地“正常”。
病中拍照,咧著嘴笑;治完療程,說:“咱們今天去吃點油的。”他努力不讓她覺得,這一切是“倒計時”。甚至在生命最后幾天,他都悄悄告訴醫生:“我不想讓她看見我插管的樣子,我想走的時候,她正在睡覺,或者在花園里散步。”他怕她難過。怕她記住的,是他最虛弱的模樣。
人們曾一度不理解,為什么李詠選擇在美國治療,甚至選擇留在美國長眠。
其實,在中國,他是家喻戶曉的主持人,是觀眾喜愛的金牌主持。但在美國,他只是一名癌癥患者,一個想陪伴家人度過最后時光的普通中年男人。
在那里,沒有粉絲、沒有鏡頭,也沒有非議。他終于可以在街邊陪妻子喝咖啡,在超市幫女兒挑零食。
從2017年起,李詠徹底退出公眾視野,所有關于他的新聞都變成“去美國陪讀”、“陪女兒上學”。其實那時,他已經開始化療。期間,他在微信群里發過最后一張自拍——微笑著,頭發稀疏,臉頰清瘦。
2018年10月25日早晨,哈文發布微博:“永失我愛。”這句簡短的話,擊碎無數人心中的記憶。沒有追悼會、沒有現場采訪,甚至沒有歸國。他靜靜地走了,葬在美國德州奧斯汀的一座墓園中。
哈文在李詠去世后,幾乎“消失”了一年。那段時間,她不更新社交媒體,不接受采訪,把自己封閉在世界之外。有一次被朋友問起,她只說了一句話:“他死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我不能讓他擔心。”于是,她開始學做飯、學開車、照顧女兒、重返工作崗位。她帶著李詠的遺愿生活,也帶著他所有未說完的話。
法圖麥在大學入學時,偷偷在紙上寫下:“爸,你還在我身邊吧?”她說她一直夢到父親站在球場邊為她加油。那不是幻覺,那是陪伴的延續。
3
人生苦短,愛要及時
在一次采訪中,李詠曾經說過一句話:“我沒什么特別高的追求,就是想把每一段時間都過得不后悔。”也許這句話,是他一生的總結。
他不追求轟烈結尾,不需要英雄敘事,只想在命運允許的范圍內,最大程度地愛妻子和女兒。
“為什么不落葉歸根?”很多人至今不理解:他為什么要葬在美國?為什么不選擇北京,不回長眠在父母身邊?
也許他的想法很簡單:別讓父母見我最后一面,別讓妻女再奔波。跨國遺體運輸需要復雜的防腐程序,耗時耗力;老父老母年邁,奔喪之苦更是難以承受。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于是干脆一錘定音:就地火化、就地安葬。他的墓碑,簡潔樸素,寫著:
“Yong Li(1968–2018)Beloved Husband and Father.”——親愛的丈夫與父親
沒有“央視主持人”的頭銜,只有他最珍視的兩個身份。他是千萬觀眾的李詠,但他更是一個妻子和女兒的全世界。
在2012年央視春晚的最后,李詠面向全國觀眾揮手道別,說了一句話:“我一定會回來的!”那時,他意氣風發,穿著紅色西裝,聲音響亮,眼神堅定。誰也沒想到,那竟成了“永別”的伏筆。
但如今我們終于明白,他所謂的“回來”,不是回到舞臺,而是:在另一個世界,仍陪著你成長;在你看不見的地方,默默護著你;在妻子和女兒的每一個日常里,從未缺席。
李詠走了七年,但他留給這個世界的,遠遠不止那些精彩的節目。還有他身為丈夫、身為父親、身為普通人的深情與克制。愿你也能遇到這樣的人,在人生盡頭,用盡全力,陪你走到最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