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文明網(wǎng)公布了新一屆全國文明單位名單,江海區(qū)江南街道江翠社區(qū)赫然在列。
這個建于20世紀80年代、以國企退休職工為主的老舊社區(qū),沒有摩天大樓,沒有高端配套,卻用一套獨創(chuàng)的“幸福方程式”,讓3000多戶居民從“陌鄰”變“睦鄰”,讓斑駁的磚墻開出文明之花。
江翠社區(qū)到底是怎么練成的?
01
黨群陣地:2000㎡的“文明樞紐”
走進江翠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7個服務窗口一字排開,居民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二樓的功能室更是藏著“治理玄機”:
立法聯(lián)絡站:83名“社區(qū)智庫”累計建言1200條,42條直通國家至市級人大,讓居民意見搭上立法“直通車”;
積分超市:志愿服務換積分,2000人次參與“隨手拍”解決民生問題879個,積分還能兌換米油、文創(chuàng)周邊;
榕樹講堂:超80場活動在這里開展,從非遺課堂到反詐講座,榕樹下飄蕩著文明新風,“文明公約”踐行率達98%。
02
多元共治:解好“民生方程式”
“有問題找‘議事會’,有困難找‘志愿隊’”已成為江翠居民的口頭禪。
面對下水道堵塞、鄰里糾紛、安全隱患等“老城通病”,江翠社區(qū)用“加減乘除”工作法破題:
做加法,讓更多的居民參與:將7個網(wǎng)格細分為100個最小單元,動員黨員、志愿樓長擔任“單元長”,組建起一支100人規(guī)模的網(wǎng)格管理“常規(guī)軍”,構(gòu)建“一格多員”治理網(wǎng);
做減法,積極解決群眾訴求:通過“線上接單+線下會診”,2024年以來,累計解決民生訴求近300宗,化解鄰里糾紛23件,黃阿姨點贊:“春節(jié)前修好下水道,再也不用聞臭味了!”;
做乘法,放大共建熱情:推行“積分制文明公約”,居民參與志愿服務可兌換福利,高效快速發(fā)現(xiàn)民生問題共879個,激發(fā)2000人次參與“最美江翠人”評選;
(清理下水道)
做除法,用法治修剪“社區(qū)亂枝”:組建專業(yè)議事隊,建立“民生會診”制度,結(jié)對資源響應群眾訴求,共修剪樹木80處、增設垃圾分類桶50余個、疏通排污設施200余處,拆除群眾心中的“隔心墻”。
03
N個平臺:讓文明“破圈生長”
從“法律速遞”到“周末課堂”,江翠社區(qū)用“群眾點單—網(wǎng)格搭臺—社區(qū)組織”模式,孵化出N項特色服務:
助殘行動:志愿樓長隊為殘疾人提供免費家政、探視服務,累計服務超500人次;
情系老兵:聯(lián)合退役軍人事務局打造“老兵故事會”,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公益一杯茶:每周二為快遞員、環(huán)衛(wèi)工提供免費茶飲,暖了“新市民”的胃,更暖了心……
04
民主根基:讓居民做社區(qū)的“設計師”
在江翠社區(qū),一條路怎么修、一棵樹怎么栽,居民說了算!
“3.3民意直通車”:每周三立法收集員駐點,居民吐槽秒變“治理良方”,83名“社區(qū)智庫”累計建言1200余條,42條獲國家至市級人大采納;
“季季談”議事會:物業(yè)、黨員、居民代表三方共商,老舊車棚改造成智能充電站,停車位擴容30%;
“最美陽臺”計劃:居民自發(fā)設計社區(qū)微景觀,廢棄輪胎變花盆,樓道變身“綠植畫廊”。
立法義務收集員唐桐訓,閱讀過上百部法律法規(guī),多次提出建議:“我提的‘老舊小區(qū)加裝電梯補貼’被省人大采納,這才是真人民民主!
越文明越幸福
住在這樣的寶藏社區(qū)
幸福感拉滿了!
對你居住的社區(qū)
有什么好的建議
也可以寫在評論區(qū)哦~
來源:江門日報(記者/胡晴晴 通訊員/陳偉杰)
關注【江海高新發(fā)布】
讀懂高新 關注江海
新聞資訊 一手掌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