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6月的一天,粟裕在駐法大使黃鎮等人的陪同下,來到了諾曼底登陸遺址。
為了接待粟裕大將,法國方面特地安排了金牌講解員為貴賓服務。
下車后,粟裕迫不及待地和講解員交流了起來,講解員著重介紹了當時戰斗的基本場景,粟裕聚精會神地聽講,生怕漏掉一個字。
講解結束后,粟裕把壓在心底的五個問題一連串地問了出來,不承想工作人員也不知道答案。
為了搞清事實真相,粟裕卷起褲腳就往海面上走,陪同人員攔都攔不住,他一口氣連續走了兩三里路。
突然,他彎腰往下一摸,對著同行的人大喊:“原來如此,真是不虛此行!”
粟裕為什么要去看諾曼底?到底是哪五個問題?下海后,又摸到了啥?
一心要去諾曼底
1970年,剛果國內發生劇變,新政府成立后將國名改為“剛果人民共和國”,同時宣布堅定地擁護社會主義。
我國自然十分歡迎剛果加入社會主義陣營,為了表達對亞非拉好兄弟的強力聲援和衷心祝賀,毛澤東主席特意委派粟裕大將組建代表團,前往剛果。
由于沒有直達航班,在結束對剛果的訪問后,代表團一行在法國巴黎短暫逗留,我駐法大使館工作人員聽說粟裕大將來訪,都十分激動。
時任駐法大使黃鎮也下達指示,要求全力做好代表團的接待和保障工作。
粟裕一行人到達的當晚,黃鎮大使特地設宴款待。
席間,大使告訴戎馬半生的粟裕將軍:已經提前為代表團安排了豐富的游覽行程,在未來的幾天,工作人員會帶著他們參觀巴黎的各大景點,以便代表團全方位地感受世界浪漫之都的無窮魅力。
然而粟裕大將對這份行程表絲毫不感興趣,反而提出第二天就出發去二戰時期的著名軍事遺址參觀。
黃大使知道粟裕對軍事戰例十分感興趣,就為他臨時調整了安排。
由于時間有限,擺在代表團面前的有兩個選擇:要么去參訪馬奇諾防線,要么去海邊的諾曼底參觀。
馬奇諾位于法德兩國的邊境,當年為了阻止德國納粹的入侵,法國政府不惜斥資50億法郎歷時11年時間修建而成,可惜后來希特勒的軍隊繞道而行,所以這條防線最后并沒有起到什么實質作用。
而諾曼底,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堪稱二戰歐洲戰場的轉折點。
“去諾曼底!”粟裕團長不假思索地選擇去海邊的諾曼底。
諾曼底登陸遺址在法國的西北部,位于英吉利海峽沿岸的阿羅芒什鎮,距離巴黎市區有4個多小時的車程。
粟裕無心觀看道旁風景,也無暇和陪同人員寒暄聊天,一路上不斷地向陪同代表團的韓開合副武官提出各種問題,希望能夠盡快了解諾曼底的方方面面,韓武官經常陪同貴賓參觀諾曼底,對那里的情況比較熟悉。
終于到了目的地,粟裕絲毫沒有因為長時間的旅途而感到疲憊,反而興致勃勃。
那天諾曼底的天氣很好,下車后粟裕做了幾次深呼吸,感覺心曠神怡,從諾曼底往東看,是一望無垠的海灘,向南有50公里的縱深。
遠處有成群的牛羊正在草地上嬉戲,碧綠色的草原在陽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
粟裕走到登陸紀念碑前,雙手叉腰極目遠眺,仿佛又回到了當年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的場景。
為了接待中國代表團,法國方面特地安排了金牌講解員為貴賓服務,講解員著重介紹了當時戰斗的基本場景。
盟軍投入了288萬兵力和60萬噸各類補給品,調動了上萬架飛機,將近一萬艘艦船,坦克運輸車17萬余輛參加這場戰斗。
為了打德軍一個措手不及,部隊從五個方向同時進攻,他們的對手是強大的德軍第352步兵師,他們的裝備首屈一指。
戰斗異常慘烈,同盟軍經歷了艱苦卓絕的49天,終于占領了德軍的陣地,打退了敵軍。
美英兩軍成功返回歐洲大陸,開辟了第二戰場,歐洲地區戰局發生根本性變化,事件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同時,諾曼底登陸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兩棲登陸作戰,足以載入史冊。粟裕大將邊聽邊不住點頭。
雖然同為同盟軍國家,但是法國講解員的解說明顯多少帶有地域色彩,他表示:美國人不住地吹噓自己英勇作戰,才擊敗了德國人,大有把美軍美化成全世界救世主的趨勢。
其實在戰斗剛打響的時候,美國人損失慘重,幾乎沒有人能夠進入德軍的封鎖線,相比之下,講解員反而著重描繪了法軍在這場戰斗中起到的作用。
親自下海一探究竟
在來到法國之前,粟裕對諾曼底登陸已經做過一番細致的了解,到了實地聽了講解后,他對整個登陸過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決定這次戰爭勝負的首要前提,是天時地利人和。
為了能在一個有春潮的早晨發起攻勢,盟軍指揮官不惜把作戰計劃推遲了24小時。
這個時間段能見度好,有利于不同的盟軍部隊協同作戰,也便于士兵們靠岸并清除障礙物,這就是占據了天時。
德軍在加來灣部署重兵,而忽視了這里的防御,盟軍之所以選擇在塞納灣登陸,正是看中了這里是德國人的薄弱環節。
雖然塞納灣的基礎設施并不很完善,海面不平靜和沒有供給港口等也都是它的不利因素。
方便盟軍的海軍空軍支援聯合作戰卻比較方便,盟軍的機械化程度也足以支撐他們取得成功,總體分析下來,塞納灣的地形很適合登陸,這就是占據了地利。
至于人和,則是因為同盟軍代表著正義,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都站在他們一邊,打仗歸根結底打的是民心,得到人們支持的部隊無往而不利。
諾曼底登陸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一應俱全。
聽了粟裕團長的一番高談闊論,講解員不由得嘖嘖稱奇,他沒想到一個出生在萬里之遙的中國將軍,對發生在這里的事情如此熟悉,說起來這么頭頭是道,他把粟裕所說的內容記全部在腦子里,以便將來更好地為其他人講解。
粟裕對當年登陸的細節也十分關注,他知道當年美英軍隊除了配備大量用以搭載步兵和坦克的登陸駁船、自動駁船外,還有可供坦克、汽車自行上岸的平底和活動舷板運輸船。
足量和多種的運輸、登陸工具是勝利的前提,有了它們才能將大批兵員、武器裝備迅速送到岸上,這些都是登陸作戰成功的保障基礎。
為了達成這些目標,盟軍建造了人工港,這引起了粟裕極大地興趣。
“面對洶涌的波濤,采取了什么辦法建成人工港?水泥墩的體積有多大,具體的參數和材料是什么?它們的大小是否一致?又通過什么手段在浮動和固定模式切換?”粟裕的腦子轉得飛快。
面對突如其來的五個提問,金牌講解員一下子慌了神,他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內容,以往接待過的參訪者也沒有過類似的發問。
無奈之下,他只好打電話給研究院,向那里的專家尋求幫助,然而最資深的專家給出的解釋,同樣模棱兩可無法令人滿意。
法國講解員只好無奈地聳聳肩,攤開雙手向粟裕表示:他已經無能為力。
求真務實是每一個共產黨人應有的優秀品格,得過且過就達不成來諾曼底的目的。
為了把事情搞清楚,粟裕大將下定決心,親自走到海邊一探究竟,代表團的其他成員也陪同前往。
“原來如此,真是不虛此行!”粟裕帶著大家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了兩三里路,終于在海邊找到了一些殘骸。
經過細致的測量,仔細的計算,基本還原了當時人工港的情景,五個問題的答案粟裕大將業已了然于胸。
粟裕一行人在諾曼底整整逗留了一整天,直到天黑才回到巴黎市中心。
見到了黃鎮大使后,粟裕依然難掩興奮之情:“太震撼了,太有啟發了,不虛此行,不虛此行!”
遺址把粟裕身臨其境地帶到了硝煙彌漫的戰場,去海邊的探訪更是讓粟裕的思緒帶到了海峽和遠方。
直到此時,同代表團的段蘇權將軍才解開謎底:“諾曼底之行是有的放矢之舉,粟裕將軍正在考慮一件大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這件大事,就是怎樣解決臺灣的問題,由于在戰場上連連失利,蔣介石帶領國民黨余部倉皇逃到臺灣,在那里割據一方。
臺灣島歷來是我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祖國統一關乎兩岸人民共同的福祉,也是全體中華民族的期望。
粟裕歷來熱衷于各種軍事戰術的研究,在淮海戰役中他采取采用“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的方案,把國民黨分割圍殲,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中央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粟裕,希望他不辱使命,再立新功。
作為華東軍區的主要軍事領導人,粟裕立即著手研究制定作戰方案,和諾曼底類似,寶島面積狹小易守難攻,如何搶灘登陸成了戰局的關鍵。
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攻臺作戰準備和解放東南沿海島嶼,以及剪除臺灣外圍島嶼上。
渡海作戰艱巨性和困難程度不言而喻,當時我國的海軍水平仍處于發展階段,海陸空聯合作戰的能力和今日也不可同日而語,行之有效的作戰方案勢在必行。
在1950年6月召開的七屆三中全會上,毛主席再次強調了早日解決兩岸問題的決心,同時也指出必須有了十足的把握才開始行動,貿然出擊絕不可取。
粟裕更加慎重思考對臺作戰問題,對兵力部署做了較大調整,調動大量兵力陳兵東南沿海。
然而國際形勢變化風起云涌,隨著美國人插手朝鮮半島事務,我國軍事戰略重心從東南向東北轉移。
后來美國人對臺灣態度曖昧的表態,加劇了臺海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放臺灣的任務被暫時擱置了下來。
1955年后,朝鮮半島戰事告一段落,此時出現了不少積極因素,呼吁用穩妥方式解決問題的呼聲日益高漲,這一階段黨中央主要考慮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而此時粟裕大將的身體情況也不盡如人意,只得前往青島休養,養病期間,他對著地圖晝夜常思,望著海峽的區域凝眉立目。
到了1962年,有消息說國民黨企圖反攻大陸,粟裕不顧身體欠佳趕往福州,和當地的軍區領導見面商量對策。
隨后又去了閩南及廈門一帶親自察看地形,最終構建了將來犯之敵一律全殲的方案,只等敵人自投羅網。
雖然蔣介石最終放棄了這次作戰,但是粟裕的思考依然給我國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
后來,粟裕不斷根據實際情況和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借鑒國外的類似案例持續調整完善作戰方案。
當他讀到盟軍在諾曼底成功登陸后,就萌發了去實地看一看的念頭,后來終于在1970年夢想成真。
從法國回國后,粟裕撰寫了詳盡的報告,提出了自己的最新思考,葉劍英元帥看到后拍案叫絕,秦基偉也茅塞頓開。
同時他們被粟裕心系國家大事的情懷所感動,可惜的是,后來國際形勢不斷變化演進,到粟裕1984年去世也沒有看到勝利的那一天。
時過境遷,解放臺灣的計劃一擱置就是好幾十年。
事到如今,祖國的統一大業還沒有徹底實現,吾輩任重而道遠。
統一事業關乎全中國人民的福祉,也是兩岸人民的夙愿,同胞相向而行共同努力,實現這個偉大的歷史目標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西西里島戰役、加里波利之戰
2.《對1949-1950年解放臺灣三度擱置之再探討——以粟裕的努力準備和分析為中心》張皓 史學集刊
3.《粟裕探訪諾曼底》劉旭 世紀風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