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華社報道,美伊核談判再次破裂,伊朗明確表態(tài)放棄核武器,卻未換來美方松綁,反而因鈾濃縮爭議陷入僵局。
特朗普政府近期劃出“紅線”:即便伊朗承諾放棄核武器,也必須徹底停止鈾濃縮活動,包括民用級別的濃縮能力。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稱,任何協(xié)議“不允許伊朗擁有哪怕1%的鈾濃縮能力”。這一立場與伊朗的訴求形成直接沖突。
特朗普資料圖
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反駁稱,《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賦予締約國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鈾濃縮是“合法底線”。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顯示,伊朗申報的核材料未被轉用于軍事用途,但美方仍質疑其“核門檻”風險——即伊朗從決定制造核武到實際擁核的時間跨度。
2015年伊核協(xié)議曾規(guī)定伊朗需至少一年時間才能跨越“核門檻”,但美方單方面退出協(xié)議后,雙方信任蕩然無存。美國一方面要求談判,另一方面持續(xù)制裁伊朗彈道導彈相關實體,施壓與示好并存的策略加劇了矛盾。
面對僵局,中方多次呼吁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分歧。2025年3月,中俄伊北京會晤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強調終止單邊制裁、反對武力威脅,并重申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中國外長王毅提出五點主張,核心是“權責平衡”:伊朗需履行不擴散義務,而國際社會應尊重其合法權利。
這一思路與2015年伊核協(xié)議框架一脈相承。協(xié)議曾通過多邊協(xié)商平衡各方利益,但美國退出后,協(xié)議執(zhí)行效果大打折扣。復旦大學學者孫德剛指出,美方“極限施壓”只會激化矛盾,而中方倡導的對話機制才是破局關鍵。
伊朗資料圖
歷史證明,單邊制裁無法解決問題。美國財政部近期追加對伊朗實體制裁,理由是“協(xié)助采購彈道導彈材料”,但這類措施反而強化了伊朗的抵抗意志。
伊朗的妥協(xié)并未獲得預期回報。盡管明確放棄核武,美方仍將鈾濃縮視為“不可觸碰的禁區(qū)”,甚至試圖限制民用核能發(fā)展。這種“得寸進尺”的態(tài)度折射出深層不信任。
伊朗石油資源豐富,發(fā)展核能的經(jīng)濟必要性存疑,但其堅持鈾濃縮更多出于戰(zhàn)略考量:保留技術能力可作為與美博弈的籌碼,同時維護國家尊嚴。然而,這種“以技術換安全”的策略在美方眼中仍是威脅。以色列及海灣國家的安全焦慮進一步復雜化局勢。以方多次威脅軍事打擊伊朗核設施,而海灣國家既依賴美國保護,又懼怕卷入沖突。
中俄伊北京會晤為重啟談判提供了范例。聯(lián)合聲明呼吁各方遵守聯(lián)合國安理會第2231號決議,避免升級行動,并為外交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若美伊能借鑒這一模式,或可打破僵局。
伊朗資料圖
伊朗需在技術讓步與主權尊嚴間尋找平衡。例如,接受更嚴格的核查以證明核計劃的和平性質,同時要求美方逐步解除制裁。而美國若堅持“零濃縮”,只會將伊朗推向強硬派,重演歷史循環(huán)。
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客觀角色至關重要。中方呼吁該機構“公正行事”,既監(jiān)督伊朗履約,也抵制外部政治干預。多方協(xié)調下,伊核問題仍有重回正軌的可能。
美伊博弈的本質是安全與信任的缺失。伊朗若未能汲取中方倡導的“權責對等”經(jīng)驗,繼續(xù)在單邊壓力下硬碰硬,僵局恐難突破。當務之急是重建多邊對話機制,讓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與核不擴散義務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