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坡
昨天晚上,猶豫了一下,終于把一個人“僅聊天”了。
不是因為對方不禮貌,而是因為“太禮貌”。我發(fā)的每一條朋友圈,他都會點贊。我的朋友圈是非常隨性的那種,很多內(nèi)容是我發(fā)給自己看的,當個備忘錄,方便將來檢索。我只是懶得設私密。而且我也不跟人換贊。所以哪怕沒人搭理我,我也沒有任何不適。但是這個逢發(fā)必贊的“好心人”,反而讓我越來越不舒服。
“僅聊天”之后,我發(fā)了條朋友圈給自己壯膽:
“有沒有遇到過那種每條朋友圈都給你點贊的人?我的應對是,把對方設置成’僅聊天’,伸手要打笑臉人,因為這種人要么是用了外掛,要么只能證明自己是時間成本極低的人,不值得互相保留朋友圈。”
果不其然,我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人遇到這種情況。
有朋友說,遇到過兩個朋友圈里天天在世界各地穿梭的“成功人士”,不知道他們怎么看中了“平凡到塵埃”的自己,對自己每條朋友圈都點贊,嚇得趕緊刪了。
有朋友分析,這是一種“看似熱情的冷漠”,只是在營造一種“好人緣”的假象,又用點贊表達著“我窺視你的生活和想法”,且“已閱不回”。這位朋友比我果決:“我是不想陪演也不想慣著的,從僅聊天變成了已刪除。”
還有朋友提醒:有些是成功學大師教的給人家每條朋友圈點贊。如果這是真的,這學費交得太虧了。不過也不一定。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像我這樣被點到膈應。沒準有人享受呢,一個愿點,一個愿挨。大部分人呢,應該是無感,至少愿意忍受。
從獲客邏輯來講,這應該是成立的。集中花一段時間,把自己眼前的朋友圈內(nèi)容挨個點一遍贊,也不用看對方發(fā)了什么,說了什么,十分鐘點五百條問題不大。如果你過意不去,去對方朋友圈貢獻點流量,他就贏了。
當我這樣腦補了對方的點贊邏輯之后,心里那團火就更大了,立馬把對方從“僅聊天”變成“已刪除”了。
我想起微博剛起來的時候,有朋友為了做號就是這么干的,每天批量關注一堆陌生的草根賬號,第二天看對方有沒有回關,沒有回關就取關,然后繼續(xù)關注下一批。如此反復,很快就積累了上萬粉絲。
這些事提醒我們,賽博空間的邏輯跟現(xiàn)實空間的邏輯,其實是兩碼事。那些“聰明人”會打邏輯差,利用人在現(xiàn)實中的社交心理慣性,在賽博世界為自己積累財富和影響力。
加了微信,大家并不就是朋友了,而只是潛在朋友。所以“僅聊天”“已刪除”,都沒必要不好意思。
我把你當潛在朋友,你把我當潛在客戶。我把這些人統(tǒng)統(tǒng)稱為安利人。
我在群里還遇到過一種人。一開始我看到他們對每個人都很禮貌,甚至被攻擊都不惱火,于是我很驚喜,在烏煙瘴氣的網(wǎng)絡上,這是清流啊。后來我發(fā)現(xiàn)他們原來是安利人。他們的禮貌,源于他們沒有把對方當活體人,而是架設起了心理咨詢師面對陌生客戶的面具,居高臨下文質彬彬。
這不僅讓我覺得不受尊重,而且讓我覺得恐怖。
這種人機感,在網(wǎng)絡上似乎越來越普遍了。背后的心理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不斷惡化,陌生人之間的善意與理解日益稀缺,那么除了互相噴糞,就把自己變成一架沒有感情的機器,一張網(wǎng),撈點什么是什么。
在我那條朋友圈下邊,還有朋友提醒,給你點贊的,就不能是你的資深粉?
我說:不能,我脾氣這么差,沒有資深粉。
我真心認為,做一個活人,比做一個安利人,是對彼此更好的尊重。
繼續(xù)閱讀
關注備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