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斗,真是血與火的淬煉。280余人打到最后只剩17人,實在是慘烈到讓人心頭發緊。
但就是這17人,硬生生創造了一個“以少勝多”的奇跡,讓裝備精良、兵力占優的美軍鎩羽而歸。這不是神話,而是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歷史。
1951年的朝鮮戰場,正是火藥味最濃的時候。那一年,志愿軍和美軍正在對峙,美軍費盡心思,想要奪回天德山和夜月山這兩塊“雞肋”陣地。
為什么說“雞肋”?因為這兩個地方可不是什么富饒之地,但它們的地理位置卻是美軍補給線上的關鍵節點,像鉗子一樣卡住了美軍的咽喉。
美軍不拿下這兩處,后勤補給就得看天吃飯,根本沒法放開手腳打仗。
美軍第一軍軍長奧丹尼爾中將為此制定了一個“突擊隊行動”計劃,準備動用絕對優勢兵力強攻這兩處陣地。他們的信心來自哪里?
一方面是手里的裝甲車、大炮、飛機,另一方面是對志愿軍兵力的輕視。美軍摸清楚了,天德山和460高地的守軍總共不過一個連,還不到150人,而美軍光是計劃中的進攻部隊,就有兩個營,火力更是完全碾壓。
可是,美軍這算盤打得再響也沒算到,天德山上的志愿軍可不是等閑之輩。守衛天德山的422團5連,雖然兵力確實不多,但個個都有一顆“寧死不退”的鋼鐵意志。
這場戰斗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場硬碰硬的死戰。
美軍的第一次試探性進攻就碰了壁。11個志愿軍戰士迎戰兩個排的美軍,硬是把他們打了回去。
緊接著,美軍改變策略,試圖從側翼突破,結果被志愿軍早有準備的三人小組打了個措手不及。更讓美軍意想不到的是,當他們迂回偷襲志愿軍的迫擊炮陣地時,志愿軍竟然別出心裁,用迫擊炮直接平射,把偷襲的美軍炸得抱頭鼠竄。
這種靈活機智的打法,讓火力占優的美軍也無計可施。
不過,美軍畢竟是美軍,火力和兵力的優勢擺在那里。隨著戰斗持續,他們的炮火覆蓋范圍越來越廣,密度越來越高,甚至動用了凝固汽油彈和毒氣彈。
志愿軍的陣地被炸成了一片焦土,工事損毀嚴重,傷亡也逐漸加重。但即便如此,志愿軍戰士依舊死守不退,與敵人拼刺刀、扔手榴彈、互擲石塊。
連長楊寶山在最后時刻抱起一塊大石頭砸死敵人后英勇犧牲,班長尚玉芝用槍托砸碎敵人頭顱后倒在了戰壕里。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讓人聽了都熱血沸騰。
最終,這場戰斗以志愿軍的勝利告終,美軍兩個團的兵力折損嚴重,卻沒能徹底拿下天德山。而志愿軍5連的280余人中,僅有17人幸存。
這17人,見證了這一場用血肉之軀鑄就的奇跡。
這場戰斗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守住了天德山和夜月山這兩處陣地,更在于志愿軍用自己的頑強和智慧,擊潰了美軍的信心,打破了美軍“強攻必勝”的迷思。更重要的是,它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志愿軍雖然裝備落后,但在精神力量和戰斗意志面前,任何強敵都無法輕視。
如今,我們再回頭看這場戰斗,它早已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高光時刻。5連被授予“天德山英雄連”稱號,這不僅是對那些英勇犧牲戰士的紀念,也是對中國軍人鋼鐵意志的最好詮釋。
這些守衛陣地的英雄們,用血肉之軀告訴我們:國家的尊嚴和領土的完整,絕不是任何人可以隨意踐踏的。
參考資料:[《抗美援朝戰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