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長津湖戰役打到第七天,金日成的眉頭就沒舒展過。
冷風透過窗縫灌進指揮部,他端起茶杯,發現水早已涼透。
桌上攤開的電報,字字灼眼——斯大林建議,朝鮮軍的指揮權交給中國,具體來說,交給彭德懷。
這消息讓整個指揮部陷入一種難以言說的沉默。
朝鮮軍官們面面相覷,有人皺眉,有人低頭,有人干脆將手里的鉛筆攥得咯吱作響。
交,意味著他們必須在戰場上聽中國的調度;不交,又意味著在這場戰爭里,他們可能再無翻盤的機會。
金日成緩緩地將電報折起,放進上衣口袋里。
他環視四周,聲音低沉:“各位怎么看?”
沒人說話,但所有人的神色都已經表明了態度——他們不愿意。
理由很簡單,這不僅僅是交出指揮權的問題,更關乎朝鮮軍的尊嚴。
哪怕他們已經被現實逼得節節敗退,哪怕他們心里其實清楚,彭德懷指揮戰斗的能力遠勝于他們,但讓外人來管自己的軍隊,總歸是件讓人難以接受的事。
但就在他們還在猶豫的當口,戰場上的形勢已經不容他們再拖延了。
從長津湖傳來的消息顯示,中國志愿軍已經成功將美軍陸戰一師和步兵七師切割成五段,形成了分割圍殲的戰局。
換句話說,美軍的撤退路線已經被卡死,志愿軍正在收網。
而這一切,正是彭德懷的戰術部署。
這一勝利的消息,讓指揮部里的空氣變得微妙起來。
那些原本反對交出指揮權的軍官,臉色多少有些尷尬。
事實擺在眼前,他們不得不承認,彭德懷確實有能力帶領他們走出困境。
金日成沒有逼迫任何人做決定,他只是讓他們自己去思考,眼下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1951年,斯大林的電報又一次擺在了他的桌上。
這一次,他沒有再召開會議,而是徑直下令,將指揮權交給彭德懷。
從那一刻起,朝鮮軍的戰斗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彭德懷接手之后,第一時間調整了作戰部署。
他的戰術向來是以快打慢,以少勝多,講究的是靈活機動。
他深知,面對裝備精良的美軍,絕不能正面硬碰,而是要利用地形優勢,打游擊,打伏擊,打穿插。
長津湖一戰,美軍陸戰一師在極寒天氣下苦不堪言,志愿軍則憑借極限耐力和精妙戰術,將他們一步步逼入絕境。
美軍士兵在撤退時,甚至被迫燒毀所有補給,以防落入志愿軍之手。
而志愿軍則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意志,硬是讓美軍吃盡苦頭。
美軍最終撤退到了咸興,而彭德懷則趁勢命令炸毀水門橋,試圖徹底斷掉美軍的退路。
盡管美軍最終還是設法修復了橋梁,但這一戰略舉措,足以讓他們膽寒。
戰后,美軍在內部報告中承認,長津湖戰役是他們在朝鮮戰場上最慘痛的失敗之一。
而朝鮮軍官們也終于明白,彭德懷的指揮能力,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有人曾經擔心,把指揮權交給中國,會讓朝鮮軍失去主導權,甚至會影響到朝鮮人民的認同感。
但事實證明,只要能贏,誰來指揮根本不是問題。
朝鮮人民要的不是誰來發號施令,而是戰爭的勝利,是國家的安寧。
彭德懷的戰術,不僅讓美軍吃盡苦頭,也徹底改變了這場戰爭的走向。
而這一切,起點正是那封被金日成珍重折起的電報。
有人說,歷史總是讓人無奈,但歷史也總會給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