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京韻,情韻流芳。在東營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書院“段蓮琴宣講工作室”,段蓮琴一襲素衣,手持鼓板,以一段文藝宣講京韻大鼓《壯美黃河口》驚艷四座。鏗鏘的鼓點、悠揚的唱腔,將黃河口的浩蕩氣象與人文情懷娓娓道來,引得現場觀眾連連喝彩。這場演出不僅是傳統曲藝的生動展示,更是東營區以文化書院為載體,打造“沒有圍墻的文化教育綜合體”的鮮活縮影。
東營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打破物理邊界,統籌整合38個室內功能場所和戶外活動空間,構建起全域覆蓋的文化服務網絡。在文化書院內,最美發布廳、書畫室、文化劇場等場所常年開展理論宣講、非遺展演;在室外,網球場、籃球場與休閑公園則成為群眾健身娛樂的"活力課堂"。更值得一提的是,書院還聯動呂劇藝術中心、方志館等場所,形成“15分鐘文化服務圈”,讓居民推門即享優質資源。段蓮琴的京韻大鼓正是在這樣的多元陣地中找到了傳承舞臺,“既能登臺表演,又能開班授藝,文化書院給了傳統藝術新生命。”她感慨道。
如何讓文化服務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東營區抓住師資、課程、活動三大核心,構建全生命周期教育體系。書院不僅匯聚90余名專業師資,還推出10大類百余項特色課程——從青少年非遺體驗課到中老年智能手機培訓,從呂劇名家工作坊到黃河口生態攝影講座,菜單式服務讓各年齡段群眾各得其所。段蓮琴的工作室便是典型代表,每周的京韻大鼓培訓班場場爆滿,學員從垂髫孩童到銀發老人皆有涵蓋。“年輕時就特別喜歡,現在書院把藝術送到了家門口。”學員王先生笑著說。
為保障文化服務可持續,東營市創新“四融五聚”工作機制。通過融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等平臺,共享教育資源;依托書院整合各部門優質資源,市縣一體謀劃,大力推進宣講作品創作,將精品“配送”至社區基層。同時,抓住“宣講+互聯網”時代特征,開設“宣講時間”“理響黃河口”等理論宣講工作專欄,運用直播、視頻、動漫、H5等新媒體方式進行網上宣講,將黨的創新理論以更加靈活更“接地氣”的形式廣泛傳播出去。據統計,近年來建成東營市宣講名家工作室56個,東營市特色宣講工作室77個,累計開展宣講活動6000余場次,服務基層群眾20萬人次,真正實現了“文化如水,浸潤無聲”。
在這片黃河入海的土地上,沒有圍墻的文化教育綜合體正以開放之姿、創新之力,書寫著新時代“詩與遠方”的東營答卷。目前,東營市持續推進“一社區一書院”建設,推動文化書院品牌化升級,讓傳統文化浸潤社區、凝聚治理共識,讓黃河文化、孫子文化、呂劇文化、石油文化、紅色文化在文化書院生根發芽。(大眾新聞記者 曹萌萌)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