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哥
特立獨行水瓶座
日常干貨總結癖
分享生活,讀書、工作、育兒
520那天,我收到了一束火紅的玫瑰,已經很久沒人送我花了。
小孩兒說:“媽媽,這束花是我建議爸爸給你買的!收到花開心嗎?”當然很開心。
原來,先生接孩子放學路上遇到了賣花的小販,木板小推車上擺放著各種花兒,在孩子的提議,父子給我挑選了深紅玫瑰,說愛我熱情如火。
收到花的我被深深感動。
可當我準備插花時,突然發現家里連個花樽都沒有。上次搬家時,想著“先住一年,少買東西免得麻煩”,連最基礎的生活用品都能省則省。沒有花瓶,自然也很少買花,可想而知,我粗糙地過日子有多久了。
丈夫立刻下單買了玻璃花樽,20分鐘到貨。我將修剪好的玫瑰一枝枝插好,客廳頓時盈滿芬芳,心情也跟著明亮起來。
被愛被關心的感覺真好。
插畫師:NICKVECTOR
但這份“愛的包圍”也讓我意識到:如果沒有父子倆的“溫柔獻花”,我大概不會主動給自己買一束花。
525“我愛我”那天,讀到一篇《愛自己的100種方式》,列舉了許多具體行動。方法都很實用,但問題在于:如果一個人連“不愛自己”的行為都察覺不到,又該如何實踐“愛自己”?大多數人只關注“該做什么”,卻很少反思“日常哪些行為不該這么做”。
我多久沒有傾聽自己的內心:我究竟想要什么?最近過得是否開心?我習慣了等待別人的愛,卻漸漸忽略了如何細致地愛自己,甚至任由憤怒、自我懷疑、潦草生活等負面情緒啃噬內心。
我想,真正的改變或許要從“覺察”開始:先看清那些隱藏在內心的“不夠愛”,才能從根源上學會愛自己,在行動上更徹底地去改變,否則,再多的“愛自己指南”,也不過是治標不治本。
1.嫉妒背后的自我苛責
看到一條微博熱搜說,不點贊你朋友圈的人可能是嫉妒你。
這個不一定,但如果我每日都過得很苦,看到別人暢游世界的照片,妒忌之心也會涌上來。
例如我在家披頭散發寫稿,連水都來不及喝一口時,如果看到婆婆化著漂亮的妝容,噴著香水說要出門賞花,憤怒情緒會沖上天靈蓋,看到她在朋友圈發美美的插花更加無名火起,直接將她屏蔽。
我究竟過得有多心酸,連自己的婆婆都要嫉妒。平靜下來,我察覺到自己因為太缺少生活的甜了,所以才見不得別人好。
嫉妒,也是一種對于生活失控的求救信號。
那些見不得他人美好的無名火,不過是靈魂在控訴:你待自己太苛薄了。
對別人多眼紅,對自己就有多眼瞎。
現在當我有嫉妒苗頭時,給自己遞上三把鑰匙:暫停、滋養與轉換。
停下手頭事務喝杯溫熱的陳皮玫瑰花茶。現在就去看一場電影,把"等有空"變成此刻出發的勇氣。學會把酸澀的嫉妒心變成自我關懷后,整個人都平衡多了。
妒忌是內心失衡,生活失衡。
對于善于感受自己感受的人,嫉妒不是壞事,嫉妒不過是提醒你要加倍地對自己好。
2.請欣賞自己的閃光點
不愛自己時,總會不自覺地仰望他人。當媽后,我曾長期陷入身材焦慮,盯著鏡子里的 "肉肉" 唉聲嘆氣,看到瘦削的身材就很羨慕。
有一天醫生朋友跟我說,"知道嗎?你嫌棄的脂肪層,去年冬天替你擋了多少次流感病毒?那些有點肉肉的病人比骨瘦如柴的病人更能扛。"
原來這樣,我感冒幾天就可以康復了,而我的先生因為太瘦,每次感冒都要拖上一個月,我嫌棄的身體其實很 "可靠"。
不論高矮肥瘦,健康的身體都值得感恩,我要愛它千千萬萬遍。
換一個角度欣賞自己,看見閃光點,才是自信的起點。清除對自己的嫌棄,愛自己是自然而然的事。
3.傾聽身體的真實聲音
不夠愛自己時,會見縫插針地虐待身體。
明明已經累到眼皮打架,卻強撐著熬夜刷手機;胃里翻江倒海,還是用外賣和零食填滿空虛。節食到頭暈眼花,卻告訴自己"瘦了才會被愛";健身到關節磨損,仍咬牙堅持"再狠一點"。
放松一點吧,請不要對身體嚴刑拷打。
前段時間我韌帶撕裂,那我就允許自己沒事就躺著,頭疼了,就放下電腦手機,閉目養神什么都不做。
我要把身體當成一座神殿,聽見它的呻吟,尊重它的極限,像對待一棵需要澆灌的植物那樣,溫柔而耐心。
畢竟,這具身體是陪我走過一生的唯一伙伴。
4.拒絕討好,守護自己的感受
朋友說她是討好人格重癥患者,別人讓她做什么,每一次都違心的說“好的”,即便自己不高興,也不會表明態度。
其實,每一次討好都是在對自己說:“你的感受不重要。”久而久之,別人習慣了你的付出,而你也習慣了被忽視。
“如果我拒絕,他們會不會討厭我?”“如果我不幫忙,他們會不會覺得我自私?”
這些焦慮的背后,藏著一個信念:“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取決于別人是否滿意。” 于是,你不斷用討好來證明自己“值得被喜歡”,卻從未問過自己:“我這樣,真的快樂嗎?”
毛姆說得好:“心軟和不好意思,只會殺死自己。當你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想想他為什么好意思為難你?”
是啊,那些問你借錢的人,有沒有替你想過你的難處?
愛自己就要維護自己的感受,不要因為幾句好話就心軟,否則,你遭受的一切別人都覺得理所當然。
真正的自愛,是敢于讓別人失望。
5.及時行樂,也是一種勇氣
不愛自己的人,常常逃避享受。
我也是一個害怕享受的人,可能是小時候家里不寬裕,被教導的是節儉是美德,貪圖享受是可恥的。
好一點的酒店會愧疚,去高級餐廳會覺得 "不配",休息兩天就自責 "偷懶"。三十多歲才漸漸明白:快樂不該被 "等瘦了"" 等有錢了 " 之類的條件捆綁,及時行樂也是愛自己的方式。
女到中年,更要學會自我關懷。我們有太多待辦事項,但唯有先讓自己快樂,才能擁有影響周圍的能量。
每天多愛自己一點,從覺察 "不夠愛" 的瞬間開始 ,畢竟,連 "不愛" 都看不見的人,又怎能真正學會 "愛"?
那束深紅的玫瑰早已凋謝,但收到花的那種美好心情,卻永遠留在了記憶中。它像一面鏡子,照見我被愛包圍的幸福,也提醒我記得也要為自己創造快樂。
幸好,一切都來得及 ,從現在起,慢下來,聽自己的心聲,把愛自己當成是每天例行的小事。
作者簡介:慶哥,一手寫作一手煲湯,品人情世故,寫至味人間。已經出版《像我這樣的人,就該燦爛過一生》、《我愿乘風破浪,只為人間煙火》等,微博:@獨一無二的慶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