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漢語方言概況》(修訂版)
李如龍主編,鷺江出版社
在《福建省漢語方言概況(討論稿)》(1962)面世半個多世紀后,李如龍教授帶領一批中青年優秀方言學者對其進行了全面修訂。本書分為《上編 福建省漢語方言概述》《中編 各區福建方言概況》和《下編 福建省漢語方言對照材料》,語料翔實、內容豐富、體例完備,是一部專門面向福建省漢語方言調查研究的綜合性著作。
《明清白話文獻與吳語語法》
崔山佳著,浙江大學出版社
明清白話文獻與現代吳語的語法研究各自都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把兩者結合起來的研究成果則相對薄弱。本書主要研究吳語語法的歷時演變,細致考察明清白話小說、戲曲的語法現象,充分利用傳教士文獻、契約文書等,并與其他方言、南方民族語言、海外華人社區方言等進行共時比較。
《古文字學初階》
李學勤著,中華書局
本書是古文字學入門的經典之作,為初學者開辟了清晰的學習路徑。全書把文字學放在考古學、文獻學、傳統小學乃至古文化史的宏闊架構上來闡述,系統講解漢字的形音義、文字起源、甲骨文、金文及戰國文字等核心內容,同時傳授實用的研究方法與規范,并特別精選了必讀書目和十五個研究課題,是探索古文字世界的指南。
《常用字構成分類認知》
徐志學等著,浙江大學出版社
漢字從古文字發展演變到簡化字,形體、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相當多的簡化字很難從字形本身理解其形義關系。本書從取象、構形、聲義關聯等方面全面系統地認知常用字及構成單位古文字源流,梳理字形源流演變,揭示漢字形義內涵;分析常用字及偏旁部件,認知古文字源流至最小構成單位,通過部分認知深化整體認知,從而形成綜合、系統、多維認知。
《魏晉—隋唐墓志常用楷字“形構用”研究》
徐秀兵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本書基于啟功漢字字體學理論、王寧漢字構形學理論以及李運富漢字學三平面理論,從所選316方魏晉—隋唐墓志材料中歸納出4000多個字位主形,提取出高頻前1001字作為魏晉隋唐墓志常用楷字。從形體、結構和職用三個維度,對魏晉—隋唐墓志常用楷字的屬性進行描寫和闡釋,形成了碑志文本漢字多維屬性整理與研究的基本范式,推進了近代漢字發展史與漢字學理論體系的研究。
《碑刻文獻校讀考辨書》
楊繼光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本書主要以《河南散存散見及新獲漢唐碑志整理研究》等材料為研究對象,運用傳統的訓詁學、詞匯學、校勘學方法,利用漢語俗字理論和俗變規律,對其中的字形釋讀和校注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對碑刻中的一些詞語進行了考釋,尤其抉發了部分較為重要的典故詞語,有助于墓志碑刻文獻的解讀和研究,亦對語文字典辭書編纂有所裨益。
《揚雄方言校釋匯證》(修訂本)
華學誠撰集,中華書局
《方言》是我國首部漢語方言學著作,在漢語史、漢語方言史、古代語言學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揚雄方言校釋匯證》搜羅數十種版本對勘異文,匯集前人觀點,悉心梳理,校讎補正,新見迭出,是《方言》深度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次修訂,不僅吸納了初版問世以來諸多學者的補充論證意見,更將作者十余年來持續的研究和思考融入其中。
《閩語與上古音》
[日]野原將揮、[日]秋谷裕幸著,中西書局
本書研究上古音及閩語與上古音之間的關系,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綜論,專論閩語中早于中古音的音韻特點及其歷時含義。第二部分聲母研究,重點有二:一是于上古音中T系聲母和L系聲母之間的分野及其在閩語里的表現,二是中古來母在上古音中的復雜來源及其在閩語里的表現。第三部分韻母研究,重點是上古音中唇化元音和非唇化元音之間的分野及其在閩語里的表現。
《預流之學:佛教文獻對勘研究》
范慕尤著,中西書局
本書為作者關于佛教文獻和佛教思想成果的結集。全書開篇從漢譯佛經的“中國化”、漢地僧人對經義的誤解和漢藏早期佛教交流等幾方面論述了陳寅恪所作研究在觀點和方法上的獨創性及可借鑒之處。之后便以運用新材料、研究新問題為宗旨,圍繞《無二平等經》等重要佛教經典,運用梵、藏、漢對勘等方法,研究相關佛教經典的文本變遷、漢譯中譯者的思想以及漢地僧人對譯經的理解等問題。
《基于語料庫的英漢雙及物結構對比研究》
張立飛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本書以對比語言學為主要框架,借鑒語言類型學的觀念和方法,從比較概念的角度對雙及物結構進行界定,以源自現有的可比語料庫以及自建的雙向平行語料庫的真實語言用例為基礎,引入認知語言學及其構式語法學說的理念,從雙及物構式和雙及物動詞等角度,對英語和漢語的雙及物結構做了較為全面深入的對比研究。
《俄語構詞語義學研究》
孫淑芳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以俄語詞素語義與構詞語義為研究對象,聚焦生產詞與派生詞之間的語義關系、派生詞構成模式及其語義結構等,依托構詞學、詞素學、語義學、認知語言學等相關理論,從多維視角研究聚合關系與組合關系中構詞語義、后綴構詞語義類別、動詞前綴構詞語義、感知動詞、外來動詞構詞語義,并從對比視角探賾俄漢語詞素語義配價和認知等問題,對俄漢語構詞語義學研究具有借鑒價值。
《現代漢語反意外語用標記研究》
陳禹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書立足漢語語言事實,提出“反意外”這一語用范疇,旨在突破功能主義現有理論框架的解釋局限。“反意外”的引入,能有效回應漢語研究領域多個懸而未決的具體學術難題。
《語篇功能標記在言語行為視域下的分析與重構:理論與實例》
東文娟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本書從言語行為的視角出發,將語言看作是基于行為過程假設的語言學,并以系統功能語言學、標記理論、“新言語行為分析”理論、語篇銜接-連貫理論等作為理論依據,在頂層理論設計到層層邏輯推衍、框架設立都保持一致的基礎上重新定義了語篇功能標記并建構了其分類系統。全書200余條標記放入系統性框架中進行考察,使得語篇功能標記及其功能、作用、特點等得以框架中較為完整地呈現。
《釋名校注》
任繼昉、劉江濤校注,崇文書局
《釋名校注》是對東漢劉熙的訓詁學名著《釋名》進行校勘、注釋的古籍整理著作,繁體橫排,全書近60萬字。本書以明嘉靖三年(1524)儲良材、程鴻刊本為底本,參校中、日現存20種本子,擇要出校,并詳加注釋。本書填補了《釋名》無注的缺憾,融自今以前各家學說精粹于一爐,是《釋名》及漢語詞匯史研究的最新力作。
《文獻與考據講義》
吳夏平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治文史要懂得文獻學基本知識,懂得如何處理文獻、如何用文獻。與文獻緊密相關的是考據,即考鏡源流,弄清事實真相。本書以問題為導向,精選典型案例,說明文獻與考據的價值和作用;聚焦《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等經典目錄學著作,貫通文獻學、思想史、文學史、學術史研究,構建從微觀考據到宏觀闡釋的知識體系;既注重傳統文獻學方法的傳承,也回應現代學術發展的多元需求。
《語言景觀譯寫規范研究》
劉麗芬著,科學出版社
以國內外所拍4萬余張標牌為語料,對比漢外語言景觀,從語相、語形、語義、語用四方面剖析中國語言景觀譯寫錯誤,對其匡謬正俗,作出理論闡釋,并提出可行性建議。重新界定語言景觀的內涵與外延,總結語言景觀在書寫、詞匯、語法、篇章等方面的特點,提煉不同功能類型語言景觀的譯寫模式;闡述語境、版面空間、書寫等對語言景觀翻譯的制約作用,探討語言景觀的轉化與變通規律。
《語篇分析與閱讀教學》
曲衛國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書以語篇/話語分析的理論和方法為框架,以英語教材課文為主要分析素材,從制約語篇理解的幾個常見參數角度——語境、視角、信息、話題、主題、詞義關系、體裁、立場等方面重點介紹和討論:如何掌握語篇/話語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如何在語篇/話語分析中運用語篇分析的具體方法,以及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篇意識。
《韻律語法研究》(第十二輯)
馮勝利、馬秋武主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本輯共收入6篇文章,主要內容為結合韻律語法研究的相關理論來考察微觀參數的不適用性與韻律變量對語言差異的解釋作用,探討二語教材形容詞教學,以及解釋北京話、威海方言、民族語言、上古漢語中的相關語音現象,如陰平調及其變調機制、語調與語氣詞的演變、雙及物結構中介詞省略的機制與動因等。
《修辭研究》(第十二輯)
吳禮權、張祖立主編,暨南大學出版社
本書以研究修辭規律、服務語言實踐為職志,收錄修辭學界老中青三代學者的17篇文章,不僅有對唐詩、新田園詩等詩歌修辭的研究,還有對仿擬、雙關、諧謔等修辭現象的研究,以及對王蒙、遲子建、茅盾等作家作品的修辭策略和修辭心理研究。
《了不起的漢字》
黃德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書從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教育學的多維視角,系統闡述了漢字的起源機制與發展規律、古文字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出土文獻在中華文明傳承中的核心作用等。通過分析漢字在多民族國家的文化整合功能、典籍傳承中的媒介作用,論證了其作為文明延續核心要素的獨特價值,為理解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徑。
來源:語言學聯合書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