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處處皆民生;細微之處,最見治理溫度……在地鐵18號線復旦大學站2號口,一場關乎行人通行便利的微改造,正以潤物無聲的姿態,詮釋著“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內涵。
黨建引領,
織密基層治理“一張網”
今年1月,五角場街道管理辦收到一份政協提案,其內容聚焦提升地鐵18號線“復旦大學站”至復旦大學校門間行人通道的便利性。提案的背后,是區政協委員履職工作的生動體現,也是市民對于便捷出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改造后的地鐵站出入口,車輛有序停放在線內
提案提出者——楊浦區政協委員、五角場街道僑聯主席、復旦大學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副教授許軍告訴記者,提案是每位政協委員的責任和義務。他一直在想如何能提出一些既貼近民生,又能切實幫助大家解決問題的提案。“我當時就想到了這個地方。因為這里人流量比較大,但之前的非機動車停放設計又不太合理,導致很多電動車、自行車都被迫停在人行道上,有些甚至還占了盲道。”許軍說。
道路改造前,經常出現非機動車占道
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五角場街道社區管理辦依托“多格合一”機制,積極整合區市政交通中心、地鐵方(18號線運營單位)、海杰保潔公司、城市管理第三方力量等資源,進行多次實地勘察,最終精準定位復旦大學站周邊非機動車亂停亂放、人車混行等痛點。“空間重塑、功能優化”的改造方向應運而生。
多方聯動,
下好資源整合“一盤棋”
“多方聯動是此次空間改造順利進行的基石。”據五角場街道管理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確定了改造方向后,他們便與地鐵方開始規劃停放區域。“我們利用地鐵廣場的閑置空間,增設警示柱、消防樁等設施,劃定出100余個非機動車停放位。同時,對2號口通行路線進行優化,設置引導標識,實現人車分流。”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黨員志愿者也積極參與其中。他們既帶頭宣傳動員,又引導群眾規范停車;地鐵方也全力配合,將原有的垃圾箱房搬至角落,以便更多非機動車有空間停放。
一位路過這里的復旦學生說,“日常穿梭于校園與地鐵站之間,我真切地看到了城市建設者們都在盡己所能,為這場改造添磚加瓦。”
成效顯著,
書寫民生幸福“新答卷”
據悉,自停放區改造完成以來,復旦大學站周邊人行道擁堵率下降了70%,非機動車違規停放現象基本消除,行人出行安全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許軍感慨道:“當我們把群眾的‘煩心事’變成提案里的‘關鍵事’,民主協商就真正落到了實處。”
下一步,五角場街道將持續深化“多格合一”模式,以點帶面推廣經驗,推動基層治理與民生服務深度融合,讓黨建引領的“紅色力量”轉化為惠民便民的“幸福動能”,為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貢獻更多基層力量。
來源:上海楊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