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晨,暖陽照耀著隴縣大地,城區仿佛披上一層薄薄的金紗。放眼望去,街道整潔、高樓林立、道路平坦,處處生機勃發——
千邑路、隴馬路、北賢巷改造、秦源西路已建成投用,拓寬改造城市道路3.3公里;
新建提升城市公廁24座,提標改造了縣城2座污水處理廠,改造完成3座供熱站提標,提升了東部商務區污水管網7公里,新鋪設天然輸氣管網36公里;
新建“口袋公園”5處,新增提升城市綠地3.5萬平方米。2024年謀劃儲備市政項目7個;
回眸2024,隴縣以“五區建設”為指引,精雕細琢、潛心勾勒,城市更新“工筆畫”鋪錦列繡。著力推進基礎路網建設、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地下管網更新等項目,既填補民生洼地,又打造發展高地,更提升城市品質。隴縣,這座秀麗的西北小城,已成為當地群眾美好生活的空間載體,有“溫度”,更有活力。
打通城市“動脈” 拉大發展框架
一路通而百業興,一路達至萬民福。
“我是土生土長的隴縣人,感受最深的是咱們隴縣近年來的城市建設,尤其是道路交通方面的變化,大家出行越來越便捷了?!比ツ昴甑?,經過改造提升的主城區千邑路正式通車,市民李晨駕車行駛在寬闊平整的車道上贊嘆不已。
千邑路的蛻變正是隴縣城市進化的縮影。作為串聯“一河兩岸五區”的黃金軸線,這條1639米長的城市動脈歷經兩年精工細作,不僅將道路紅線拓寬至42米,更同步實現了地下管網系統的革命性升級。
當雙向六車道的柏油路面取代了昔日的坑洼水泥路,雨污分流管網讓內澇成為歷史,集成式智慧路燈點亮城市夜空,這條Ⅰ級主干道已蛻變為承載城市發展的立體廊道。
去年以來,隴縣始終將城市基礎路網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從拉開城市框架、打通交通“主動脈”,再到暢通道路“微循環”等多個維度發力,不斷提升道路品質,讓城市的“血脈”更加暢通,持續為增進民生福祉添磚加瓦。
路網建設的棋局上,隴縣正落子如飛。崇文路西路、體育路等“斷頭路”的貫通,如同解開城市經絡的栓塞;新建的10余條城市道路,編織出縱橫交錯的交通網格;4座橋梁的新改建工程,架起跨河發展的通途,基礎設施的“硬支撐”正轉化為產城融合的“軟實力”。
城市的溫度往往凝結于方寸之間。北賢巷公廁安裝的智能除臭系統,讓如廁體驗煥然一新;南岸地下停車場配備的充電樁,解除了新能源車主的“里程焦慮”;百隆商城前新設的盲道系統,為特殊群體鋪就“無障礙通道”。這些看似細微的改良,恰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生動注腳——當72處道路坑洼被精準修補,當2600平方米人行道磚石整齊如新,城市的精致化圖景正在細節處徐徐展開。
“以前帶孩子去體育場要穿越三條馬路,現在人行天橋直通公園入口?!痹谇Ш铀C文創街區遛彎的王女士,切身感受著“15分鐘生活圈”的便利。地上文創空間與地下停車場的立體開發,北大街廣場地下空間的復合利用,無不彰顯著城市更新的智慧。這種“向地下要空間,向立體要效益”的營城理念,正在重塑隴縣的城市基因。
補齊城建短板 打造宜居家園
城市更新,一頭連著城市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
“推開窗就能看見千河碧波,這樣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站在東望·濱河灣18樓的新居里,南街老住戶劉建國撫摸著陽臺欄桿感慨。他身后,曾經擁擠雜亂的棚戶區已化作塔吊林立的工地,不遠處“印象隴州”城市綜合體的玻璃幕墻正反射著粼粼波光。這個承載著三代人記憶的老街區,正在經歷著空間重構與功能重生的雙重蝶變。
南街片區的涅槃之路,是隴縣城市更新的生動寫照。當破敗的磚瓦房被精準拆除,四棟安置樓以“建設周期倒掛”的模式拔地而起——征收協議墨跡未干時,地基已開始澆筑;拆遷完成之際,精裝房鑰匙已遞到171戶居民手中。這種“安置先行”的創新機制,破解了傳統棚改“人等房”的困局。河濱市場片區的重生更具啟示:曾經的臟亂差集貿市場,通過“功能織補”理念改造,既保留了市井煙火氣,又注入了智慧停車、社區食堂等現代元素,成為留住鄉愁與煥發活力的共生體。
老舊小區的改造則是一場“微創手術”。農機修造廠家屬院里,45年房齡的紅磚樓穿上了保溫“新衣”,空中蛛網般的線纜被收束進地下管廊?!耙郧岸焓覂戎挥?2度,現在不開暖氣都能到20度。”住在頂樓的退休工人馬師傅摸著暖氣管笑道。這種“里子”“面子”同步升級的改造模式,正在89棟老建筑中復制——24萬平方米的改造面積里,既有加裝電梯這樣的“關鍵小事”,也有雨污分流這樣的“里子工程”,居民的生活品質更在細節處躍升。
當人居改善的答卷從居住空間延伸到公共領域,北河游園的晨昏圖景給出了生動注解。清晨七點,太極愛好者的白衫與跑步者的熒光裝備在步道上交錯;黃昏時分,兒童嬉鬧聲與廣場舞旋律在綠蔭間共鳴。"從前要去三公里外的體育場,現在下樓就是‘健身會客廳’。"王小杰擦拭著額頭的汗水,手上的電子屏正實時顯示著他的運動數據。
2024年,隴縣緊緊圍繞城市更新發展規劃,精準聚焦市民日益增長的休閑娛樂以及體育健身需求,持續提升城市公園綠地服務水平和服務覆蓋面。新建“口袋公園”5處,新增提升城市綠地3.5萬平方米,補齊全民娛樂健身場地設施“短板”,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
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優居”,從“功能缺失”到“場景再造”,這些空間的重構不僅是物理形態的改變,更是城市文明向美而行的刻度。在這座千年古城的地圖上,每處煥新的坐標都在訴說著同一個主題:城市建設的終極價值,永遠在于人的尊嚴與幸福。
暢通地下管網 提升城市韌性
如果說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公園綠地是城市的“面子”,那么隱藏于地下、密集交錯的各類管網就是城市的“里子”。為保障各類要素有序流動,隴縣從多維度推動地下管網的進階改造,并對供熱系統、污水處理等設施進行提檔升級,不斷提升管理服務水平,讓“里子”更有“面子”,為群眾幸福加碼。
“地下管廊就像城市的‘五臟六腑’,這次手術做完,咱隴縣才算真正強身健體?!痹谀洗蠼质┕がF場,縣住建局工作人員踩著泥漿,介紹著腳下5米深處的工程奧秘。在他身后,直徑1.2米的雨污分流管道正被緩緩吊入基坑,這場始于去年的“地下長征”,即將改寫城市與自然的關系圖譜。
南大街的蛻變正是這種系統性變革的縮影。這種“看不見的升級”,同時在廣安路加速推進,其余城區5條主干街道雨污分流改造也即將拉開帷幕。
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在地下與地上立體展開。隴縣還以生態環境優化為目標,全面壓實行業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多管齊下,有效改善空氣質量,提升人居環境指數。
在揚塵污染整治方面,隴縣持續貫徹落實建筑施工領域四級監管制度和“紅黃綠”牌管理制度,堅持揚塵治理六個百分百標準,升級落實“線上 + 線下”巡查檢查整治機制。工作人員深入全縣18家在建工地,進行全面細致的督查檢查,共整治揚塵問題81條,讓建筑工地不再塵土飛揚。
在油煙污染整治上,隴縣加大對城區油煙污染的治理力度,最大限度降低油煙對空氣的污染。工作人員不辭辛勞,治理排查各類餐飲單位228家,經營燒烤店鋪、攤點100余處,成功消除餐飲油煙問題100余條,讓城市的空氣更加清新。燒烤店主李偉感慨:“油煙問題消除,顧客吃得放心,我們干得安心。”
供熱系統的綠色轉型更顯深遠布局。目前,隴縣城區集中供熱清潔能源改造項目正在有條不紊地實施,計劃投資5.13億元,采取設計、施工一體化EPC模式分三年實施改造。今年實施的上河郡和南岸供熱站2個供熱點改造即將完工,將為居民帶來更加溫暖、舒適的冬季生活。
當雨污分流的“任督二脈”徹底打通,當“紅黃綠”牌管理制度織就揚塵防控網,這座城市正在完成從“治已病”到“防未病”的治理躍遷。那些深埋地下的混凝土管廊,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基礎設施,更是城市生命體的免疫系統——它們沉默地守護著隴縣人的呼吸、用水與溫暖,讓“韌性”這個抽象概念變得可觸可感。
城市更新無止境。走在2025年的征程上,隴縣將堅持人民至上理念,揮動如椽巨筆,努力繪就城市高質量發展、群眾高品質生活的多彩畫卷,穩穩地托舉起人民宜居安居的幸福夢想。
文/張建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