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至26日
在第二十一屆深圳文博會鄉村文化振興展區展會上
龍川雜技等省級非遺技藝
每天輪番展演
以精彩絕倫的技藝表演
向八方來客展現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
生動詮釋了傳統技藝與現代元素的融合
在深圳文博會河源館和龍川館,龍川雜技柔術鉆筒《哪吒》《蹬技》等節目輪番上演,演員化身靈動的“小哪吒”,以柔若無骨的身姿穿梭于狹窄圓筒之間,行云流水的動作展現著千年雜技的精髓。
《蹬技》則通過高難度的動作技巧、精彩絕倫的技藝,全面呈現了省級非遺“龍川雜技”的驚險與美感并存的獨特魅力,吸引了眾多參展商和群眾前來圍觀,現場觀眾紛紛拍手叫絕,掌聲與歡呼聲此起彼伏。
龍川雜技學員黃以紅說道:“能來參加文博會,我很開心也很激動,第一次在大舞臺上展示我們龍川雜技,聽到觀眾的掌聲時,讓我感受到龍川雜技傳承的意義,我會更加努力練好龍川雜技,讓更多的觀眾喜歡龍川雜技。”
龍川縣雜技木偶山歌藝術團團長楊水萍介紹說,此次把龍川非遺項目帶到深圳文博會,目的是全方位展示龍川非遺獨特性,更重要的是加強與全國各地的文化交流,推動龍川非遺技藝更好地走出去,不斷得以傳承與發展。“希望能讓全國、全世界的觀眾看到龍川雜技的‘剛柔并濟、平中見奇、險中求穩’的特色技藝,通過文博會平臺,讓我們的龍川雜技走向更廣闊的舞臺。”龍川縣雜技木偶山歌藝術團團長楊水萍說道。
據了解,龍川雜技起源于清末民初,其表演藝術兼具剛柔,于險境中求穩固,在平實中求奇特,表演手法出神入化,被譽為“南國藝壇一奇葩”,曾赴新加坡、美國等國進行巡回演出,榮獲廣東省“魯迅文藝獎”和“雜技發展創新獎”,2018年入選為廣東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隨著時代的發展,龍川雜技表演藝術也不斷在傳承中創新,在保留傳統技藝精髓的基礎上,融合現代元素,創新節目內容和形式,讓傳統技藝與現代元素融合起來,已發展成為集舞蹈、摩技、蹬、攀于一體的大型雜技藝術形式,其代表作有《蹬鼓》《蹬技》《頂缸》《頂技》《抖空竹》《晃管》《水流星》《椅子頂----攀登》《鉆桶》等,推動省級非遺在時代發展中傳承與發揚。
除了龍川雜技外,“手擎木偶戲”“客家山歌”“貓頭獅”等省級非遺傳統技藝也紛紛在深圳文博會亮相,通過工藝展示、展演、現場體驗等方式,讓八方來客沉浸式感受省級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今后,龍川縣藝術團將持續以藝術為紐帶,傳承非遺技藝,傳播嶺南風情,講好龍川故事,講好廣東故事,講好中國故事。”龍川縣雜技木偶山歌藝術團團長楊水萍表示。
來源:龍川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